查古籍
樹鼩(Tupaia Belangeris,Tree,Shrew)在國際上通俗地稱之為樹仙(Tupaia Glis)。分類上屬哺乳鋼,有胎盤類,食蟲目,多數認為是靈長目(原始靈長類),樹鼩科。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如我國云南、廣西、廣東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印度恒河北部、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從經緯度來說,它們分布在北緯28度~南緯9度。東經35~122度的地區(qū)內。
自從1922年開始對它進行研究以來,在分類學上,一直是許多學者感興趣和爭論的問題,一些學者根據其吻部較長,指(趾)端是爪,牙齒的數目和食性等特征把它例為食蟲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學者則根據其大腦比較發(fā)達而其上的嗅神經區(qū)較小,眼眶后有骨橋并形成骨性眼眶,中耳部構造與狐猴相似,大拇指(趾)與其它指(趾)分開及牙齒具有前臼齒等特征把它列入靈長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亞目。還有一些學者則提出另立新的目。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樹鼩是在大約第三世紀,從食蟲目向靈長目演變過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數幾個靈長目的原宗,屬靈長目,原猴亞目(Prosimii),樹鼩下目(Tuparformes)的樹鼩科(Tupaiodes)。下分2亞科6屬47個種和約100個亞種,它們絕大部分自亞洲南部。我國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島等地均有分布。
樹鼩的主要品種及產地:
1.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的西部、南部及華南等地。
2.T.glis(二對乳頭,60個染色體):主要分布于吉隆坡。
3.T.Chinensis(三對乳頭,62個染色體),體重為120~250克之間,主要分布于泰國的曼谷、尼泊爾、緬甸及我國云南。
4.T.Belangeri(亞種,有人定為T.Chinensis):產生馬來西亞北部及緬甸南部。
5.亞種T.b.Yunalis產生云南東南部、內蒙古和廣西省。
6.亞種T.b.Modesta產于海南島。
樹鼩解剖學上特點是恥骨與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軟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齒式為2133/2133=36 ;脛骨與腓骨獨立;眼窩與顳窩隔開。
樹鼩生態(tài)上重要特點之一是膽小,易受驚。如長時間受驚,處于緊張狀態(tài)時,體重下降,睪丸縮小,臭腺發(fā)育受阻,當臭腺缺乏時,母鼩產后吃仔生育力喪失。
樹鼩體形似松鼠,尾部毛發(fā)達,并向兩側分散。體長約18厘米,尾長部16厘米,成年體重在120~150克。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發(fā)達而尖銳的爪、吻部尖長,耳較短,頭骨的眶后突發(fā)達,形成一骨質眼球,腦室較大。體毛粟黃色,頜下及腹部為線滅色毛。頸側有條紋,是區(qū)別樹鼩屬種的重要標志。
野生樹鼩多在丘陵,平原近農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動,有時出入于農舍園宅,行動靈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樹上筑巢。常見單個出沒于叢林或村道、園內。雌性成對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兇暴,兩雄相處?;ハ嘁Ф?,因此不易將兩只雄性同籠飼養(yǎng)。室內飼育時,除了保持25~28℃室溫和60%以上的相對溫度等條件外,宜將樹鼩成對(1♂1♀)分籠飼育。
樹鼩以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中午活動較少,實驗室飼養(yǎng)的樹鼩喜在籠內作翻滾竄跳活動,能量消耗較大。飼養(yǎng)籠不宜過小。因鼩產育時不能驚動,否則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況。樹鼩晚上卷縮在籠的一角,以尾裹頸而睡。
樹鼩是雜食性動物,常以昆蟲、小鳥、五谷野果為食,更喜甜食如蜂蜜。鑒于其肉食性強,籠養(yǎng)時須注意有足夠的蛋白質飼料。營養(yǎng)缺乏或低下時體重減輕,毛無光澤,易患疾病而死亡?;\養(yǎng)時可供軟的高蛋白飼料、水果、蔬菜。如供應一般蛋白飼料時需加1/4雞蛋白/只,熟肉(牛肉、兔肉、鼠肉、豚鼠肉均可)10克/只,均每周2次。
樹鼩性成熟時間約為6個月,懷孕期41~50天,繁殖能力強,胎仔數為2~4只,每年4~7月為生殖季節(jié)。實驗室飼料時宜雌雄分居,交配時合籠,懷孕時分籠將雌者轉到繁殖籠內,分娩育仔。子樹鼩初生時體重約10克(9.8±1.4克),頭射長6.4±0.4厘米,尾長3.8±0.29厘米,剛生下的樹鼩全身無毛,皮膚粉紅,眼閉,只會蠕動,5~6天皮膚變黑,開始長毛,14~21天開眼,3周開始走動,4周可跳動,5~6周斷奶而獨立生活。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龔廷賢(子才、云林)著。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樹鼩(Tupaia Belangeris,Tree,Shrew)在國際上通俗地稱之為樹仙(Tupaia Glis)。分類上屬哺乳鋼,有胎盤類,食蟲目,多數認為是靈長目(原始靈長類),樹鼩科。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如我國云南、廣西、廣東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印度恒河北部、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從經緯度來說,它們分布在北緯28度~南緯9度。東經35~122度的地區(qū)內。
自從1922年開始對它進行研究以來,在分類學上,一直是許多學者感興趣和爭論的問題,一些學者根據其吻部較長,指(趾)端是爪,牙齒的數目和食性等特征把它例為食蟲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學者則根據其大腦比較發(fā)達而其上的嗅神經區(qū)較小,眼眶后有骨橋并形成骨性眼眶,中耳部構造與狐猴相似,大拇指(趾)與其它指(趾)分開及牙齒具有前臼齒等特征把它列入靈長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亞目。還有一些學者則提出另立新的目。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樹鼩是在大約第三世紀,從食蟲目向靈長目演變過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數幾個靈長目的原宗,屬靈長目,原猴亞目(Prosimii),樹鼩下目(Tuparformes)的樹鼩科(Tupaiodes)。下分2亞科6屬47個種和約100個亞種,它們絕大部分自亞洲南部。我國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島等地均有分布。
樹鼩的主要品種及產地:
1.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的西部、南部及華南等地。
2.T.glis(二對乳頭,60個染色體):主要分布于吉隆坡。
3.T.Chinensis(三對乳頭,62個染色體),體重為120~250克之間,主要分布于泰國的曼谷、尼泊爾、緬甸及我國云南。
4.T.Belangeri(亞種,有人定為T.Chinensis):產生馬來西亞北部及緬甸南部。
5.亞種T.b.Yunalis產生云南東南部、內蒙古和廣西省。
6.亞種T.b.Modesta產于海南島。
樹鼩解剖學上特點是恥骨與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軟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齒式為2133/2133=36 ;脛骨與腓骨獨立;眼窩與顳窩隔開。
樹鼩生態(tài)上重要特點之一是膽小,易受驚。如長時間受驚,處于緊張狀態(tài)時,體重下降,睪丸縮小,臭腺發(fā)育受阻,當臭腺缺乏時,母鼩產后吃仔生育力喪失。
樹鼩體形似松鼠,尾部毛發(fā)達,并向兩側分散。體長約18厘米,尾長部16厘米,成年體重在120~150克。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發(fā)達而尖銳的爪、吻部尖長,耳較短,頭骨的眶后突發(fā)達,形成一骨質眼球,腦室較大。體毛粟黃色,頜下及腹部為線滅色毛。頸側有條紋,是區(qū)別樹鼩屬種的重要標志。
野生樹鼩多在丘陵,平原近農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動,有時出入于農舍園宅,行動靈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樹上筑巢。常見單個出沒于叢林或村道、園內。雌性成對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兇暴,兩雄相處?;ハ嘁Ф?,因此不易將兩只雄性同籠飼養(yǎng)。室內飼育時,除了保持25~28℃室溫和60%以上的相對溫度等條件外,宜將樹鼩成對(1♂1♀)分籠飼育。
樹鼩以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中午活動較少,實驗室飼養(yǎng)的樹鼩喜在籠內作翻滾竄跳活動,能量消耗較大。飼養(yǎng)籠不宜過小。因鼩產育時不能驚動,否則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況。樹鼩晚上卷縮在籠的一角,以尾裹頸而睡。
樹鼩是雜食性動物,常以昆蟲、小鳥、五谷野果為食,更喜甜食如蜂蜜。鑒于其肉食性強,籠養(yǎng)時須注意有足夠的蛋白質飼料。營養(yǎng)缺乏或低下時體重減輕,毛無光澤,易患疾病而死亡?;\養(yǎng)時可供軟的高蛋白飼料、水果、蔬菜。如供應一般蛋白飼料時需加1/4雞蛋白/只,熟肉(牛肉、兔肉、鼠肉、豚鼠肉均可)10克/只,均每周2次。
樹鼩性成熟時間約為6個月,懷孕期41~50天,繁殖能力強,胎仔數為2~4只,每年4~7月為生殖季節(jié)。實驗室飼料時宜雌雄分居,交配時合籠,懷孕時分籠將雌者轉到繁殖籠內,分娩育仔。子樹鼩初生時體重約10克(9.8±1.4克),頭射長6.4±0.4厘米,尾長3.8±0.29厘米,剛生下的樹鼩全身無毛,皮膚粉紅,眼閉,只會蠕動,5~6天皮膚變黑,開始長毛,14~21天開眼,3周開始走動,4周可跳動,5~6周斷奶而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