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害〕甘,令人中滿。有濕之人,若誤用之,令成腫脹。故凡諸濕腫滿脹病,及嘔家酒家,咸不宜服。
〔利〕甘平,入心肺脾胃。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
若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姜附加之,恐其潛上;
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稍止莖中作痛,節(jié)醫(yī)毒腫諸瘡。
〔修治〕以大徑寸,而結(jié)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細者名統(tǒng)草,補中炙用宜大者,瀉火生用宜細者。白術(shù)、苦參、干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
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jié)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也。余疑遠志與甘草相惡,必誤載,以遠志用甘草水浸用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