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三蟲

    論曰三蟲亦九蟲之數(shù),曰蛔曰赤曰蟯是也,其發(fā)動諸病,較之它種為甚,蛔蟲又曰長蟲,長一尺,動則吐清水,心痛貫心則死,赤蟲狀似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居胴腸間,多則為痔,極則為癩,或生諸癰疽癬 疥,而其變甚多,三蟲為患如此,古人必析而治之,意亦深矣。

    治三蟲發(fā)動心痛等疾,白蘞丸方

    白蘞(碎銼) 野狼牙(去蓮苗處及土銼碎) 蘆(微炙) 桃花 貫眾(擇去心須) 陳橘皮

    上七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為劑,更于鐵臼內(nèi)入酥,杵令勻熟,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隔宿勿食,空腹?jié){水下,至晚再服,漸加至三十丸,妊娠婦人勿服。

    治三蟲發(fā)痛,面目黃不下食,鱉甲丸方

    鱉甲(去裙 醋炙黃二兩) 白術(shù)(一兩半) 陳橘皮(湯去白焙一兩) 木香 狗脊(去毛

    上七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為劑,置臼內(nèi)入酥,杵令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煎青橘皮湯,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

    治三蟲,芎 散方

    芎 白芷 雷丸(煨) 桔梗(炒各一兩)

    上四味,同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用蜜并醋各少許解勻,調(diào)服,或米泔汁調(diào)服亦可,每日空腹日午近晚各一,亦可蜜丸服之。

    治三蟲, 蘆散方

    蘆(炙黃四兩) 干漆(炒令煙盡二兩) 吳茱萸(水浸兩日每三次換水洗去涎焙干微炒

    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煎粟米稀粥調(diào),空心服。

    治三蟲,保定肺氣,去寒熱,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及諸暴中偏風濕痹,強骨髓,天門冬煎方

    天門冬(去心生用十斤) 白蜜(七兩)

    上二味,先取天門冬,細切爛研如泥,用酒一斗,如絞取汁,并蜜攪令勻,銅器中重湯

    上煎,仍用竹篦攪候如餳,每服如彈丸大,空腹溫湯服之,或用生地黃汁一盞同煎妙。

    治三蟲亂發(fā)灰散方

    亂發(fā)(凈洗如雞子大燒灰) 丹砂(研如面水飛過一兩)

    上二味同研極細,每服一錢匕,醋調(diào)空腹服之。

    治三蟲,雷丸散方

    雷丸(炮一兩) 芎 (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空腹煎粟飲調(diào)下,日午近晚各一服。

    治三蟲,鶴虱散方

    鶴虱(微炒二兩) 蘆(微炒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用豬羊肉 汁調(diào)服,空腹日午近夜各一服。

    治臟腑內(nèi)一切蟲,令人偏好食生物,及面黃嘔吐,或時心腹發(fā)痛,但是蟲病悉治,白金散方

    野狼毒(不拘多少)

    上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用餳一皂子大,砂糖少許,以溫水同化下,臨臥后腹空時服之,服藥時,先服微動氣食藥一服,來日早取下蟲為效。

    治大人小兒諸蟲為病,及骨蒸熱勞羸瘦,飛尸遁尸鬼疰,室女經(jīng)脈不行,五心煩熱,怠惰少力,寸金散方

    干漆(不拘多少炒令煙出)

    上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以生油溫水,攪勻調(diào)服,若治小兒,每一斤再入白蕪荑仁三兩,搗羅取細末,更研雄黃半兩,合研勻,量兒大小,亦用生油溫水調(diào)服,清米飲亦得,如是室女經(jīng)脈不行,服之必行,其余蛔蟲寸白蟲,服無不效者。

    治三蟲,神效, 蘆散方

    蘆(微炙二兩)

    上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隔宿勻食,于清旦用羊肉 汁調(diào)服之,蟲自下。

    治三蟲,檳榔湯方

    檳榔(三枚灰火煨過)

    上一味,粗搗篩,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三服,空腹日午前近夜各一服,其蟲盡下,或和蔥白鹽豉同煮飲之,亦佳。

    治三蟲,鶴虱散方

    鶴虱(微炒一兩半)

    上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用豬肉肉 汁調(diào),空心服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