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痘病四日,但傳太陰之經(jīng),不入太陰之臟,此為順證。陰勝寒作,則入于臟,傷寒痛滿吐利之條,次第發(fā)矣。《傷寒》: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得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jié)硬。蓋太陰以濕土主令,固有臟寒四逆之證?!秱ぬ帯罚骸耙云渑K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而陽敗濕淫,實為脾病之根。
濕者,脾土之本氣,寒者,腎水之客氣,究之己土之濕,亦緣癸水之旺。戊土降于火位,故其性燥,己土升于水分,故其性濕。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勝而土燥,則土能克水,水勝而土濕,則水反侮土,火土雙敗,水邪凌侮,是以脾臟濕寒也。濕旺而燥衰,寒增而熱減,則太陰日勝,陽明日負,營血日長,衛(wèi)氣日消,痘家癢塌黑陷之根,全由于此。凡諸死證,無不緣于脾陰勝而胃陽負也。治太陰之臟,養(yǎng)中扶土,補丁火而瀉癸水,無逾于茯苓四逆一方矣。
苓桂參甘厚樸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干姜一錢茯苓三錢桂枝一錢厚樸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jié)M者。
苓桂參甘椒附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桂枝一錢茯苓三錢蜀椒一錢附子二錢芍藥一錢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痛者。
參甘姜苓半夏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茯苓三錢干姜一錢半夏二錢生姜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人參二錢甘草一錢干姜二錢附子二錢茯苓三錢石脂一錢,生用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泄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