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而總化于中氣。胃陽(yáng)右轉(zhuǎn)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陰化于陽(yáng)也;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yáng)生于陰也。精未結(jié)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神未發(fā)而魂先見(jiàn),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
氣,陽(yáng)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而降斂;血,陰也,而吐陽(yáng)魂,是以溫暖而升發(fā)。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灑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shí)一物也,悉由于中氣之變化耳。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yáng)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補(bǔ)養(yǎng)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diào)暢,熱則郁蒸,暢則沖虛,郁則滯塞,滯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
氣滯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泄,多因中下之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氣血致病之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