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神胎于魂而發(fā)于心,而實(shí)根于坎陽;精孕于魄而藏于腎,而實(shí)根于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fā)而不飛揚(yáng);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fā)達(dá),恃木火之生長(zhǎng),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于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于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fā);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quán)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zhǎng),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yǎng)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zhǎng),則精秘而神安矣。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神胎于魂而發(fā)于心,而實(shí)根于坎陽;精孕于魄而藏于腎,而實(shí)根于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fā)而不飛揚(yáng);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fā)達(dá),恃木火之生長(zhǎng),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于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于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fā);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quán)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zhǎng),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yǎng)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zhǎng),則精秘而神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