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xué)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 麥冬 當(dāng)歸 川芎 黃芩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石膏(各一錢)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氣血皆虛,胃火獨盛,善治者補瀉兼施;寒之而不至損陽,溫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卻矣。四君子氣藥也,加黃 而去苓、術(shù)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湯血藥也,倍地黃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參、黃 、甘草,治煩熱之圣藥,是補中有瀉矣。
且地黃之甘寒,瀉心腎之火,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則胃火不得獨盛,而氣血之得補可知。惟半夏一味溫中辛散,用之大寒劑中,欲其通陰陽之路也。岐伯治陰虛而目不瞑者,飲以半夏湯,覆杯則臥,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陰陽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葉石膏湯加生地、當(dāng)歸、白芍、川芎、黃 、黃芩也。彼則治傷寒解后煩渴少氣,氣逆欲吐。此則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因其氣虛,故加黃 佐人參、甘草以補氣;因其血虛,故加歸、芎、芍、地以補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黃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煩渴則一,故余藥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為胃行其津液也。脾濕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則化痰,得寒則成飲。胃火清,脾濕燥,其痰飲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飲,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濁液自化,非他藥所可比倫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