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輯義》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方〕太陽者。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tǒng)榮衛(wèi)。所以為受病之始也。難經曰。浮。脈在肉上行也?;显弧?/p>

    脈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膚榮衛(wèi)麗焉。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為病在太陽之診也。項。頸后也。強痛者。皮膚榮衛(wèi)。一有感受。經絡隨感而應。邪正爭擾也。惡寒者。該風而言也。風寒初襲表。而郁于表。故不勝復被風寒外迕。而畏惡之。及其過表而入里。則不復惡。仇讎之義也。此揭太陽之總病。乃三篇之大綱。以下凡首稱太陽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渤獭撤苍铺柌?。便知為皮膚受邪。病在腠理榮衛(wèi)之間。而未涉乎腑臟也。太陽之見證。莫確于頭痛惡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問何氣之交。而但兼此脈此證。便可作太陽病處治。亦必兼此脈此證。方可作太陽病處治。雖病已多日。不問其過經已未。而尚見此脈此證。仍可作太陽病處治。〔柯〕凡言太陽病者。必據此條脈證。如脈反沉。頭不痛。項不強。不惡寒。是太陽之變局矣。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證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粗T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案方云。太陽者。以太陽經所主之部屬皮膚言也。皮膚為人一身之表。表之為言。外也。風寒本天之二氣。于人身為外物。故其中傷于人。必自外而內。人之中傷之。必皮膚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膚。皮膚屬太陽。

    故曰太陽病。蓋舉大綱而言始。以見周身之皮膚具病。后人不察。以經絡之一線而訟。豈不太謬。此說出于痙書。以其論太陽之大綱。故附于此。

    柯氏凡例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六字。當作六句讀。言脈氣來尺寸俱浮。頭與項強而痛。若脈浮兩字連讀。頭項強痛而惡寒。作一句讀。疏略無味。則字字讀斷。大義先明矣。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玉函。千金翼。出下有而字。脈緩者。作其脈緩。無名字。)〔方〕太陽病。上條所揭云云者。是也。后皆仿此。發(fā)熱。風邪干于肌膚。而郁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開。而不固也。此以風邪郁衛(wèi)。故衛(wèi)逆而主于惡風。緩。即下文陽浮而陰弱之謂。中。當也。凡首稱太陽中風者。則又皆指此而言也?!灿鳌持凶?。與傷字無別。即謂傷風亦可。〔汪〕脈緩。當作浮緩看。浮是太陽病脈。

    緩是中風脈。〔錢〕緩者。緊之對稱。非遲脈之謂也。風為陽邪。非勁急之性。故其脈緩也。

    案中風。又稱傷風。活人書。傷風之候。頭痛發(fā)熱。脈緩汗出惡風。三因方。敘傷風論。寒泣血。無汗惡寒。風散氣。有汗惡風。為不同。本事方。今傷風。古謂之中風。

    太陽病?;蛞寻l(fā)熱?;蛭窗l(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逆。成本作。為。

    作曰。玉函。脈上。有其字。無者名二字。)〔方〕或。未定之詞。寒為陰。陰不熱。以其著人而客于人之陽經。郁而與陽爭。爭則蒸而為熱。已發(fā)熱者。時之所至。郁爭而蒸也。未發(fā)熱者。始初之時。郁而未爭也。必。定然之詞。言發(fā)熱早晚不一。而惡寒則必定即見也?!插X〕體痛者。寒傷營分也。營者。血中精專之氣也。血在脈中。隨營氣而流貫滋養(yǎng)夫一身者也。

    此因寒邪入于血脈之分。營氣澀而不快于流行。故身體骨節(jié)皆痛也。〔鑒〕胃中之氣。被寒外束。不能發(fā)越。故嘔逆也。寒性勁急。故脈陰陽俱緊也。此承首條。言太陽病。又兼此脈此證者。名曰傷寒。以為傷寒病之提綱。后凡稱傷寒者。皆指此脈證而言也。〔喻〕仲景恐見惡寒體痛嘔逆。又未發(fā)熱。認為直中陰經之證。蚤于辨證之先。揭此一語。慮何周耶。(一語。乃或未發(fā)熱四字也。)〔柯〕陰陽。指浮沉而言。不專指尺寸也?!参骸硞酗L。同一浮脈。

    而彼為浮緩。此為浮緊。陽邪舒散。故緩。陰邪勁急。故緊。同為在表之浮。而一緩一緊。風寒迥異矣。

    案驗之病者。有其未發(fā)熱。則脈沉緊。而其已發(fā)熱。則浮緊者。診視之際。宜仔細辨認也。張介賓脈神草有說。當考。

    明理論云。惡風。則比之惡寒而輕也。惡寒者。嗇嗇然憎寒也。雖不當風。而自然寒矣。惡風者。謂常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則舒緩而無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當風。淅淅然而惡者。此為惡風者也。

    案風寒二證。譬如人之呵與吹。呵之風屬陽。吹之寒屬陰。陽主泄。陰主閉。故人之感邪氣。其表虛泄而汗出者。名為中風。其表實閉而無汗者。名為傷寒。其實受邪之風寒。不知果何如。只就其表虛表實。無汗有汗。而立其目。以為處療之方耳。故不曰此傷寒也。此中風也。而下名為二字。其意可自知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無下若字。為傳也。作乃為傳。)〔錢〕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即內經熱論。所謂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之義也。因太陽主表。總統(tǒng)營衛(wèi)。故先受邪也。然寒傷營之證。其脈陰陽俱緊。或見浮緊之脈。若一日之后。脈安靜恬退。則邪輕而自解。不至傳入他經矣。倘見證頗覺欲吐。則傷寒嘔逆之證。猶未除也。況吐則邪入犯胃。乃納入之機。若口燥而煩熱。脈數急者。為邪氣已郁為熱。其氣正盛。勢未欲解。故為傳經之候也?!卜健骋蝗?。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模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

    案燥煩。即躁煩之訛。以為口燥煩熱者。誤矣。諸注并以煩躁為解。

    錫云。數急。對靜而言。柯云。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鑒〕傷寒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陽明證之不惡寒。反惡熱。身熱心煩??诳什幻叩茸C。與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滿。喜嘔口苦耳聾等證。不見者。此為太陽邪輕熱微。不傳陽明少陽也?!卜健巢粋饔卸R粍t不傳而遂自愈。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若陽明少陽雖不見。太陽亦不解。則始終太陽者有之。余經同推。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若只蒙龍拘拘。數日以論經。則去道遠矣。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玉函。無者字。)〔鑒〕發(fā)熱不渴惡寒者。太陽證也。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

    轉屬陽明。而即熱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由于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傷于寒。內陰已虧。外陽被郁。周身經絡。早成溫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從內應。感寒邪者。則名曰溫病。

    〔程〕太陽初得之一日。即發(fā)熱而渴。

    不惡寒者。因邪氣早已內蓄。其外感于太陽。特其發(fā)端耳。其內蓄之熱。固非一朝一夕矣。蓋自冬不藏精。而傷于寒。時腎陰已虧。一交春陽發(fā)動。即病未發(fā)。而周身經絡。已莫非陽盛陰虛之氣所布。所云至春發(fā)為溫病者。蓋從其胚胎受之也。此證初治??捎眯翛鲋螛?。一經汗下后。芩連梔膏。只增其熱。王冰云。寒之不寒。

    責其無水。須大劑六味地黃湯。重加生地麥冬。救腎水為主。若干嘔煩逆者。加山楂貝母。折其沖勢。金水兩虧者。宜二地二冬加人參。為固本湯。滋水之上源。若見斑衄等證。此為上竭。宜四物湯。倍生地赤芍。加山楂丹皮。復營分之虧。以生陰氣。煎法俱用童便?;蚣咏鹬头?。蓋病源得之冬不藏精。故滋陰可以退火。而涼血即能清熱。余以此活人多矣。因附識于此。〔錢〕其見證之初。以大青龍湯之涼解。為治溫之首劑。而作一大柱石也。然無汗者宜之耳。其有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而汗自出者。不宜更汗。則有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法也。

    其無表證。但熱渴而不惡寒者。為已入陽明。又有白虎湯可用也。

    案活人書。溫病渴而不惡寒者。主以竹葉石膏湯。蓋其方。清涼潤補相兼也。又案錢氏主用石膏。程氏專用地黃。不知孰是。嘗驗溫病。亦未能無虛實之分。虛者宜從程法。實者當根據錢法。學人要須參諸脈證。匆令誤也。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成本。名上有曰字。張卿子本無鼻字。玉函。被下者。作下之。無火者之者。及色字。。作掣縱。下有發(fā)作字。若以火熏之。作復以火熏之。)〔成〕傷寒發(fā)汗已。則身涼。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于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wèi)。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wèi)受邪也。衛(wèi)者。氣也。風則傷衛(wèi)。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wèi)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擁不利也。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

    太陽之脈。起自內。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以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后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曰。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微者熱瘀而發(fā)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也。〔方〕灼熱。謂熱轉加甚也。風溫。謂觸犯于溫。而有風也?!渤獭扯瑫r傷腎。則寒水被虧。是溫病源頭。誤治溫病。而辛溫發(fā)散。是風溫源頭。風溫。即溫病之壞病。非溫病外又有風溫也。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溫乃陽盛陰虛之病。一逆已令陰竭。況再逆乎。甚矣。溫熱病不同于風寒治也?!插X〕陰陽脈俱浮。則以寸口為陽。尺中為陰。即關前為陽。關后為陰之法也。陽脈浮。則風邪傷衛(wèi)。毛孔不閉。故汗自出。陰脈浮。則熱傷陰分。溫邪熏灼。郁冒神昏。故身重多眠。而昏睡中之鼻息。必鼾也。其語言難出者。非舌強失音喑啞之病。乃神昏不語也。溫病得火。內外充斥。浸淫于臟腑肌肉筋骨之間。所以時時也。者。筋骨動。十指抽掣。臂堅勁。轉側而不自知也。

    案諸家以溫病風溫為二證。特程注以風溫為溫病之壞證。今考宋版。及玉函。溫病風溫。連接為一條。

    且據若發(fā)汗已之若字。則程注為得矣。龐安時總病論云。病患素傷于風。又復傷于熱。風熱相搏。則發(fā)風溫。

    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fā)汗。汗出則譫語內煩。

    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fā)其汗。如此者醫(yī)殺之耳。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默默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fā)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案諸家以風溫為別證。出于斯。

    汪云。小便不利四字。當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則既云不利。又曰失溲。悖矣。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玉函。千金翼。病上有夫字。熱下并有而字。無熱。作不熱。六七上。并有者字。成本亦有。)〔成〕陽為熱也。陰為寒也。發(fā)熱而惡寒。寒傷陽也。無熱而惡寒。寒傷陰也。陽法火。陰法水。火成數七。水成數六。陽病七日愈者。火數足也。陰病六日愈者。水數足也?!渤獭辰涬m有六。陰陽定之矣。陰陽之理雖深。寒熱見之矣。在發(fā)熱惡寒者。陽神被郁之病。寒在表而里無寒。是從三陽經為來路也。在無熱惡寒者。

    陰邪獨治之病。寒入里而表無熱。是從三陰臟為來路也。同一證。而所發(fā)之源自異。七與六。不過奇偶二字解。

    特舉之為例。以配定陰陽耳。日子上宜活看。重在陽數陰數之數字上?!矎垺炒藯l以有熱無熱。證陽病陰病之大端。言陽經受病。則惡寒發(fā)熱。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wèi)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亦屬偏見。

    〔錢〕此一節(jié)提摯綱領。統(tǒng)論陰陽。當冠于六經之首。自叔和無己諸家。錯簡于太陽脈證之后。致喻氏以未熱注無熱。悖于立言之旨矣。蓋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fā)則可辨。因發(fā)知受有陰經陽經之不同。故分發(fā)熱無熱之各異。以定陽奇陰耦之愈期也。發(fā)于陽者。邪入陽經而發(fā)也。發(fā)于陰者。

    邪入陰經而發(fā)也。即陰陽應象論。所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陰陽更勝之變也。

    案玉函經。及周氏錢氏張氏柯氏注本。以此條冠太陽篇首。又案以陰陽為營衛(wèi)之說。見方氏注。后喻氏魏氏程氏及金鑒。皆從其說。周氏錢氏。駁正細辨。今不繁引。

    外臺秘要云。王叔和曰。夫病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無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發(fā)于陽者。可攻其外。

    發(fā)于陰者。宜溫其內。發(fā)表以桂枝。溫里宜四逆。龐安時總病論亦同。葉文齡醫(yī)學統(tǒng)旨云。愚謂發(fā)于陽而發(fā)熱者。頭必疼。發(fā)于陰而發(fā)熱者。頭不疼。

    黃炫活人大全云?;騿柊l(fā)熱惡寒。發(fā)于陽。無熱惡寒。發(fā)于陰。且如傷寒?;虬l(fā)熱?;蛭窗l(fā)熱。必惡寒體痛。二說皆曰惡寒。如何辨之。曰。傷寒或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頭痛項強。脈浮緊。此在陽。可發(fā)汗。若陰證。則無頭疼。無項強。但惡寒而倦。脈沉細。此在陰??蓽乩镆病?/p>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玉函。

    千金翼。無以行二字。盡。作竟。)〔方〕太陽頭痛。首條已具言之。此又獨言者。舉大意也。七日以上。該六日而言也。行。亦傳也。

    經盡。謂傳遍也。欲作再經。謂病加進也。針足陽明。奪其傳路而遏之也。傳。與陽明篇轉互音義。猶古之驛傳。今之過所云也?!仓堋称呷斩埔陨献杂?。明明邪留太陽。至七日則正氣復。而邪氣退也。所謂經盡。

    蓋六日之間。營衛(wèi)流行。復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經耳。豈誠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間。六經證見。至七日乃又顯太陽經證也耶。針足陽明者。謂太陽將傳陽明。

    故于趺陽脈穴針之。以泄其邪。則邪散而自愈矣?!部隆撑f說。傷寒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七日再傳太陽。

    八日再傳陽明。謂之再經。自此說行。而仲景之堂。無門可入矣。夫仲景未嘗有日傳一經之說。亦未有傳至三陰。而尚頭痛者。曰頭痛者。是未離太陽可知。曰行。則與傳不同。曰其經。是指本經而非他經矣。發(fā)于陽者。

    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陽一經。行盡之期。不是六經傳變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有明證也。

    故不曰傳足陽明。而曰欲再作經。是太陽過經不解。復病陽明。而為并病也。針足陽明之交。截其傳路。使邪氣不得再入陽明之經。則太陽之余邪亦散。非歸并陽明。使不犯少陽之謂也。

    案成氏喻氏程氏錢氏及金鑒。并以六日傳六經之說為注解。皆不可從。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玉函。千金翼。至作盡。無上字。)〔成〕巳為正陽。則陽氣得以復也。始于太陽。終于厥陰。六經各以三時為解。而太陽從巳至未。陽明從申至戌。少陽從寅至辰。至于太陰。從亥至丑。少陰從子至寅。厥陰從丑至卯者。以陽行也速。陰行也緩。

    陽主于晝。陰主于夜。陽三經解時。從寅至戌。以陽道常饒也。陰三經解時。從亥至卯。以陰道常乏也。內經曰。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則巳午未。太陽乘王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方〕風家。謂中風之病也。表。外證也。解。罷也。了了。猶惺惺也。言中風之病。外證俱罷。大勢已除。余邪未盡。猶未復初也。十二日。經盡之時也。言至此時。則余邪當悉去。而初當復也。蓋曉人當靜養(yǎng)以待。勿多事反擾之意。〔柯〕七日表解后。復過一候。而五臟元氣始充。故十二日。

    精神慧爽而愈。此雖舉風家。傷寒概之矣?!茶b〕不了了者。不清楚也。〔吳〕經中凡勿藥。而俟其自愈之條甚多。今人凡有診視。無不與藥。致自愈之證。反多不愈矣。

    總病論。方言曰。南楚疾愈?;蛑^之瘥?;蛑^之了。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成本。得衣間。有近字。)〔成〕皮膚言淺。骨髓言深。皮膚言外。骨髓言內。身熱欲得衣者。表熱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熱也?!渤獭巢』忌泶鬅?。反欲得近衣者。沉陰內錮。而陽外浮。此曰表熱里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陽邪內菀。而陰外凝。此曰表寒里熱。寒熱之在皮膚者。屬標屬假。寒熱之在骨髓者。屬本屬真。本真不可得而見。

    而標假易惑。故直從欲不欲處斷之。情則無假也。不言表里。言皮膚骨髓者。極其淺深。分言之也?!餐簟郴蛟?。此條非仲景論。系叔和所增入者。詳其文義。與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云云。又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云云同。

    構此危疑之辭。以驚惑人耳。例宜從刪。

    案柯氏亦刪此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

    桂枝湯主之。(陰弱。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陰濡弱。千金。嗇嗇。作澀澀。翕翕。作吸吸。)〔方〕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言外為陽。衛(wèi)亦陽也。風邪中于衛(wèi)。則衛(wèi)實。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wèi)本行脈外。又得陽邪。

    而助之強于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氣。氣郁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郁。而即自蒸熱。故曰陽浮者。熱自發(fā)也。內為陰。榮亦陰也。榮無故。則榮比之衛(wèi)為不及。不及則不足。不足則弱。然榮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自不足于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

    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直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嗇嗇。言惡寒由于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于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也。翕翕發(fā)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

    鼻鳴者。氣息不利也。干嘔者氣逆不順也。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于鼻。陽熱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干嘔也。主。主當也。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zhí)之意也?!渤獭酬庩枴R愿〕裂?。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只曰脈陰陽俱緊。并不著浮字可見。唯陽浮同于傷寒。故發(fā)熱同于傷寒。唯陰弱異于傷寒。故汗自出異于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fā)。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頭。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柯〕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fā)。〔喻〕風寒互言。后人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茍簡率易。誤人多矣。翕翕發(fā)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干熱不同。

    方氏或問云。嗇。慳吝也。惡寒者。辟如慳吝嗇細。懼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惡也。淅。淅米也。

    孟子。接淅而行是也。惡風者。辟如裸體之人。被人卒然以水灑淅于身。

    驀地驚恐。恨恨然畏惡也。然特迎風動扇則如此。間靜坐臥則不惡。此二者。所以有大同小異之分也。顧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熱在表也。如鳥翼之附外也。(方言。翕。炙也。又曰。翕。熾也。)傷寒選錄云。張氏曰。對病施治。乃根據方療疾也。事理平正。無曲折可否之責。止對證而用藥。即無疑難。

    故曰主之。假如此條。理明而言筒。曰主之者當然。其他雖間有病證冗雜者。而理終歸一途。別無差失相反。

    方內凡言主之。理同一體也。

    黃炫活人大全云。或問。經言用藥。有言可與某湯?;蜓圆豢膳c。又有言宜某湯。及某湯主之。凡此數節(jié)。

    旨意不同。敢問。曰。傷寒論中。一字不茍。觀是書片言只字之間。當求古人之用意處。輕重是非。得其至理。

    而后始可言醫(yī)矣。所問有言可與某湯?;蜓圆豢膳c者。此設法御病也。又言宜某湯者。此臨證審決也。言某湯主之者。乃對病施藥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條目也。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玉函作劈)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成本。無三味二字。離。作漓。小促下有役字。

    不出下。有者字。金匱下利篇。流離。作淋漓。全書。遍身。作通身。小促上。有當字。玉函。亦有當字。周。

    作。無禁以下十五字。若病重者以下。千金翼。作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外臺。作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時不解。

    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鹜踉?。小促。宋版作少從容。案現行宋版。未有如此者。)〔鑒〕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fā)散。溫通衛(wèi)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

    桂枝君芍藥。是于發(fā)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wèi)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wèi)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后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fā)汗。調利營衛(wèi)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

    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也。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營表虛寒。

    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名黃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赏ㄖ伟俨∫?。若一服汗出病瘥。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根據前法也。

    又不汗后服。謂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

    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根據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

    〔三〕太陽病汗出。服桂枝。只使之似有汗者。邪已去矣。似字當細玩。不可認作發(fā)汗。與麻黃湯混看。〔方〕微火者。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滓。淀也。古人藥大劑。釜鐺中煮。綿絞漉湯。澄濾取清。故曰去滓。。大飲也。。和潤而欲汗之貌。微似二字。最為要緊。有影無形之謂也。不可。禁止之詞也。如水流漓。言過當也。病必不除。決言不遵節(jié)制。則不效驗也?!插a〕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故粥以助藥力。谷精足而津液通矣。禁生冷等物者??种袣馓摗I渲?。能傷胃氣也。玉函方藥炮制云。生姜。皆薄切之。大棗擘去核。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陶隱居云。凡用桂心濃樸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取里有味者秤之??偛≌撛?。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皺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鸢阜绞显啤9鹑テざ弥?。張志聰謂用梢尖嫩枝。內外如一。而去皮骨。錢潢金鑒。刪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陶氏本草序例云。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于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復均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咀者。乃得無末。而片粒調和也。吳遵程方注云。咀。謂碎之如大豆。其顆??梢跃捉?。又吹去細末。煎取清汁也。后世制為飲片。煎之濃濃而不清。甚非法也。

    五辛。楞嚴經。五種辛菜注。五辛者。謂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本草綱目。大蒜。小蒜。韭。

    胡荽。蕓苔。堵昌胤達生錄。蒜。蔥。薤。韭。姜。

    柯琴傷寒附翼云。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fā)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愚常以此湯。

    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仲景方??赏ㄖ伟俨 Ec后人分門證類。使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而語耶。

    總病論云。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蚴肿隳胬?。不惡寒。反惡熱?;蝻嬀坪?。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風下。脈經。有若惡寒三字。成本。有者字。)〔方〕此與前條。文雖差互詳略。而證治則一。前條有脈無頭痛。以揭病名。此有頭痛無脈。以言治。互相詳略耳。無異殊也?!部隆炒藯l是桂枝本證。辨證為主。合此證即用此湯。不必問其為傷寒中風雜病也。今人鑿分風寒。不知辨證。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證中頭痛。是太陽本證。頭痛發(fā)熱惡風。與麻黃證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證。

    案金鑒。以此條為重出衍文。誤。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KTKT。程本。作兀兀。非也。玉函云。桂枝湯主之。論云。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千金翼同。論云。作本論云。)〔成〕KTKT者。伸頸之貌也。動則伸頸。搖身而行。項背強者。動則如之。〔程〕項背強兀兀五字連讀。上半身成硬直之象?!仓尽炒顺猩衔念^痛。而及于項背。以見太陽循經。自上而下之義也。太陽經脈。循于脊背之間。今風邪涉于分部。而經氣不舒。故項背強而KTKT然也。是當無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肌腠虛。故惡風。用桂枝湯。以解太陽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經脈之氣。而治太陽經脈之邪。

    本事方云?;騿栐弧:沃^KTKT。予曰。KTKT者。如KT足疾屈而強也。謝復古謂病患羸弱。須憑幾而起。誤也。明理論云。KT。音殊。KT引頸之貌。KT。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爾。項背強者。動亦如之。非若幾案之KT而偃屈也。金匱直解云。案說文。KT字無鉤挑。有鉤挑者。

    乃KT案之KT字也。KT。乃鳥之短羽。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飛KTKT也。故鳧字從KT。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

    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成本。玉函。并無。)芍藥(二兩○可發(fā)汗篇。作三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玉函全書。志。錫。作三兩。)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原注】臣億等謹案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也。第三卷有葛根湯。惡風而方中有麻黃??址潜疽狻WC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质枪鹬χ?。但加葛根耳?!鹩窈o麻黃二字。一斗。作九升。無將息及禁忌五字。成本亦無五字。方本。不載本方。但云于桂枝湯方內加葛根三兩。余根據桂枝湯法。)活人書云。伊芳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jiān)本用麻黃。誤矣。

    案方氏以降。以此方為太陽陽明合病之的方。只張志聰張錫駒之解。為太陽病項背強者之主劑。其說似長矣。蓋以葛根為陽明之藥者。乎張潔古。諸家未察耳。仲景用葛根者。取之于其解表生津。痙病亦用葛根。其意可見也。本草經云。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熱。名醫(yī)別錄云。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亦可以為佐證也。

    圣濟總錄。桂心湯。治四時傷寒初覺。(即本方)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玉函。千金翼。無后字。

    及方用前法四字。得。作可。成本。亦作可。)〔成〕太陽病屬表。而反下之。則虛其里。邪欲乘虛傳里。若氣上沖者。里不受邪。而氣逆上。與邪爭也。

    則邪仍在表。故當復與桂枝湯解外。其氣不上沖者。里虛不能與邪爭。邪氣已傳里也。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

    〔錢〕太陽中風。外證未解之時。而誤下之。則胃氣虛損。邪氣乘之。當內陷而為痞為結。下陷而成協(xié)熱下利矣。

    以下后而其氣上沖。則知外邪未陷。胸未痞結。當仍從外解??膳c桂枝湯。不須加減。悉照前方服法可也。若其氣不上沖者??窒潞笮盎騼热?。胃氣已傷。將有逆變。尚未可知。桂枝湯不可與也。姑待其變。然后隨證治之可耳。〔志〕金氏曰。氣上沖者。謂太陽之氣。從下而上。根氣盛。不因下后內陷。故上沖也。可與桂枝湯。

    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沖者。太陽之氣下陷。邪亦從之內入。無庸桂枝以解肌。故曰不得與之。

    案上沖。諸家未有明解。蓋此謂太陽經氣上沖。為頭項強痛等證。必非謂氣上沖心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玉函。千金翼。仍。作而。不中與之。作不復中與也。成本。無之字。)〔方〕壞。言歷遍諸治。而猶不愈。則反復雜誤之余。血氣已憊壞。難以正名名也。不中。猶言不當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之法也。蓋既不可名以正名。則亦難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隨機應變之微旨。斯道之一貫。斯言盡之矣?!渤獭橙绾购蟆M鲫杽咏?。渴躁譫語。下后。虛煩結胸痞氣。吐后。內煩腹脹滿。溫針后。吐衄驚狂之類。

    紛紜錯出者。俱是。既為前治所壞?!餐酢衬嬲?。謂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或汗下過甚。皆不順于理。故云逆也?!仓尽程柌≈寥?。而已發(fā)汗。則肌表之邪已去。假使里證未除。若吐之而治其中膈。若下之而清其腸胃。若溫針而理其經脈。里證仍不解者。此為壞病。夫自敗曰壞。言里氣自虛。而自敗也?!部隆硥牟≌?。

    即變證也。若誤汗則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臍下悸等證。妄吐則有饑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證。妄下則有結胸痞硬。協(xié)熱下利。脹滿清谷等證。火逆則有發(fā)黃圊血。亡陽奔豚等證。是桂枝證已罷。故不可更行桂枝湯也。桂枝以五味成方。減一增一。便非桂枝湯。非謂桂枝竟不可用?!插X〕論中凡屬誤汗吐下之變。皆壞病也。故治之之法。即下文誤汗誤吐誤下誤燒針諸條。是也。

    案壞。成氏讀為古壞切。云為醫(yī)所壞病也。乃似于義不穩(wěn)。有太陽病為醫(yī)所壞。轉為少陽。為陽明者。

    則不得謂之為壞病也。巢源云?;蛞寻l(fā)汗吐下。而病證不解。邪熱留于腑臟。致令病候多變。故曰壞傷寒。外臺秘要引文仲云。傷寒八九日不瘥。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又引古今錄驗云。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卩洳荒苎?。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yī)所不療。千金方作壞傷寒所謂敗傷寒。蓋是壞敗之義。即壞病耳。

    當互證也。

    案溫針。諸注欠詳。王綸明醫(yī)雜著云。問。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

    套針上。以艾蒸溫之。多取效。答。古有針則不灸。灸則不針。未有針而加灸者。此后人俗法也。此法行于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經通氣而已。仲景楚人。此豈古溫針之遺法耶。

    案不中。方氏解為不當。是恐不爾。蕭參希通錄云。俚談以不可用。為不中用。自晉時已有此語。左傳成二年。卻子曰??擞谙却蠓?。無能為役。杜預注。不中為之役使。王充耘讀書管見云。中土見事之當其可者。

    謂之中。其不可者。謂之不中。于物之好惡。人之賢不肖。皆以之目焉。簡案不中用。見始皇本紀。韓延壽傳等。

    名醫(yī)類案云。一人傷寒壞證垂死。手足俱冷。氣息將絕??趶埐荒苎?。張致和以人參一兩。去蘆。加附子一錢。于石HT內。煎至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盡。少頃病患汗從鼻梁上。涓涓如水。此其驗也。蓋鼻梁上應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身中周遍故也。近陸同婦。產后患疫證。二十余日。氣虛脈弱。

    即同壞證。亦以此湯治之。遂愈。世謂傷寒。汗吐下三法差謬。名曰壞證。孫真人云。人參湯。須得長流水煎服。若用井水則不驗。蓋長流水。取其性之通達耳?!鸢赴僖贿x方。破證奪命散。治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即與致和方同。唯不用附子。后世所謂獨參湯。衛(wèi)生家寶方。名人參奪命散。有生姜。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玉函。千金翼。桂枝下。有湯字。汗不出。作無汗。無之字。成本亦無。)〔成〕脈浮發(fā)熱。汗出惡風者。中風也??膳c桂枝湯解肌。脈浮緊發(fā)熱。不汗出者。傷寒也??膳c麻黃湯。常須識此勿妄治也。〔方〕肌。膚肉也。蓋風中衛(wèi)。而衛(wèi)不固。發(fā)熱汗出。

    而惡風。衛(wèi)行脈外。膚肉之分也。桂枝救護之。熱粥釋散之。病之所以解也。識。與志同。記也。記其政事。

    謂之識。言當常常用心。以記其事。勿忘勿怠。而不可使有一忽之失誤。

    案肌。說文。肉也。折骨分經。白為肌。赤為肉。而肌有兩義。有肌膚之肌。有肌肉之肌。注證發(fā)微詳辨之。方氏因注云。肌。膚肉也。蓋分肌肉之肌也。

    案解肌。解散肌表之邪氣也。言桂枝。雖為解肌之劑。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桂枝湯。

    當以麻黃湯。解散其肌表之邪也。解肌二字。不專屬于桂枝。外臺秘要。有麻黃解肌湯。葛根解肌湯。名醫(yī)別錄。麻黃主療云。解肌??梢砸姸?/p>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玉函。千金翼。無若字。病字。以字。成本。

    得之。作得湯。)〔成〕酒客內熱。喜辛而惡甘。桂枝湯甘。酒客得之。則中滿而嘔?!部隆持倬坝梅缴髦厝绱恕Q酝猱斨懈鸶B芩以解肌之法矣。

    案程云。酒客脈浮汗自出。似風傷衛(wèi)。金鑒云。酒客病。謂過飲而病也。并非是。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子佳。(玉函。千金翼。杏子。作杏仁。方云。佳。一本作仁。汪云。佳。

    坊本作仁。)〔成〕太陽病。為諸陽主氣。風甚氣擁。則生喘也。與桂枝湯。以散風。加濃樸杏仁。以降氣。〔魏〕凡病患素有喘證。每感外邪。勢必作喘。謂之喘家。亦如酒客等。有一定之治。不同泛常人一例也?!插X〕氣逆喘急。皆邪壅上焦也。蓋胃為水谷之海。肺乃呼吸之門。其氣不利。則不能流通宣布。故必加入濃樸杏仁乃佳。杏子。即杏仁也。前人有以佳字為仁字之訛者。非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玉函。千金翼。無凡字。也字。)〔錢〕其后必吐膿血句。乃未至而逆料之詞也。言桂枝性本甘溫。設太陽中風。投之以桂枝湯。而吐者。

    知其人本陽邪獨盛于上。因熱壅上焦。以熱拒熱。故吐出而不能容受也。若邪久不衰。熏灼肺胃。必作癰膿。

    故曰其后必吐膿血也。此以不受桂枝而知之。非誤用桂枝而致之也。乃各注家俱言胃家濕熱素盛。更服桂枝。

    則兩熱相搏。中滿不行。勢必上逆而吐。熱愈淫溢。蒸為敗濁。必吐膿血。此一大禁也。(案方。喻。并云爾。)不知桂枝隨已吐出。何曾留著于胸中。豈可云更服桂枝。兩熱相搏乎。前人遂以此條。列為桂枝四禁。豈不謬乎?!参骸彻鹬炔豢捎谩⒆院蛑?。此處俱無一語救正。不幾令主治者茫然耶。濕熱家之中風。于用桂枝之內。必佐以五苓之治法?;蛞坠鹬楦鸶?。即葛根連芩湯之義也?!餐簟炒藯l證。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煞愐炙幍攸S湯。郭白云云。見膿血而后可服。

    安舒云。酒客病。不可與桂枝。得湯則嘔者。其后果必吐膿血乎。蓋積飲素盛之人。誤服表藥。以耗其陽。而動其飲。上逆而吐。亦常有之。若吐膿血者。從未之見也。定知叔和有錯。此說似有理。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汗上有其字。漏下有而字。)〔成〕太陽病。因發(fā)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為陽氣不足。因發(fā)汗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內經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小便難者。汗出亡津液。陽氣虛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亡陽而脫液也。針經曰。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經復陽?!部隆程柟坍敽?。

    若不取微似有汗。而發(fā)之太過。陽氣無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卜健硱猴L者。太陽中風。本自汗出。腠理疏而惡風。既漏不止。則腠理愈疏。而惡愈甚也。

    徐大椿傷寒類方云。此發(fā)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證之故。中風本惡風。汗后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

    案喻氏以惡風為外風復入所致??植蝗灰?。

    桂枝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玉函。作二兩。)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本作三枚。云。三枚蓋出于增補。非經之本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玉函。味下。

    有咀三物四字。本云作本方。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于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據前法。)〔徐〕此陽氣與陰津兩亡。更加風氣纏綿。若用四逆。則不宜干姜之剛燥。用真武。則不宜苓術之滲濕。

    故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表驅風。而復陽斂液也?!仓堋持倬昂五嵊酶阶?。觀本文云。遂漏不止。知其漏正未有止期也。人身津液有幾??奥┒鵁o已邪。故以附子入桂枝湯中。即為固表回陽上劑。〔錢〕此方。于桂枝湯全方內。加附子者。故多一加字。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條下之桂枝附子湯。芍藥已去。非桂枝全湯。乃另是一方。故無加字。傷寒類方云。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又云。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案成本第十卷。此方后附術附湯方。全書乃移載本條之后。蓋根據太陽下編桂枝附子湯后。有術附湯。而錯出而已。

    案千金方。治產后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湯。即是此方。正見孫公運用之妙矣。葉氏錄驗方。救汗湯。治陽虛自汗。即此方。出虛勞門。

    本事方云。有一士人。得太陽病。因發(fā)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用藥稍差。有千里之失。

    仲景第七證云。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十六證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煩躁吐逆。一則漏風小便難。一則自汗小便數?;驉猴L?;驉汉2「鞑煌?。予用第七證。桂枝加附子湯。

    三啜而汗止。佐以甘芍藥湯。足便得伸。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原注】促。一作縱?!鸷?。玉函。脈經。千金翼。

    作其。)〔成〕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一百四十一條)此下后脈促。而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后陽虛。表邪漸入。而客于胸中也。〔鑒〕太陽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實邪陷。則為胸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證也。胸虛邪陷。則為氣上沖。桂枝湯證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滿脈促。似乎胸實。而無沖喉不得息之證。似乎胸虛。又見胸滿之證。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實。亦不用桂枝湯以治虛。惟用桂枝之甘辛。

    以和太陽之表。去芍藥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滿?!矎垺趁}促。雖表邪未盡。然胸但滿而不結。則以誤下。而損其胸中之陽也〔錢〕脈促者。非脈來數。時一止復來之促也。即急促。

    亦可謂之促也。

    顧憲章傷寒溯源集云。促。有短促之義。

    桂枝去芍藥湯方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根據前法。玉函。味下。有咀字。云。作方。)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原本無惡字。今據成本。玉函補。成本。桂枝去芍藥。作去芍藥方中。)〔沈〕若脈促胸滿。而微惡寒。乃虛而。陽氣欲脫。又非陽實之比。所以加附子固護陽氣也。

    案張志聰張錫駒以微惡寒。為脈微而惡寒之義。誤。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據前法。玉函。味下。有咀字。云。作方。)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

    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玉函。千金翼。發(fā)熱。熱多下。并有而字。欲自可。作自調。必下。有當字。不可發(fā)汗篇。欲自可。作續(xù)自可。脈經同。此下。有為字。千金翼亦有。)〔成〕發(fā)熱惡寒。而熱多寒少。為陽氣進而邪氣少也。里不和者。嘔而利。今不嘔。清便自調者。里和也。

    寒熱日二三發(fā)者。邪氣微也。今日數多。而脈微緩者。是邪氣微緩也。故云欲愈。脈微而惡寒者。表里俱虛也。陽。表也。陰。里也。脈微為里虛。惡寒為表虛。以表里俱虛。故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

    反有熱色者。表未解也。熱色。為赤色也。得小汗則和。不得汗。則不得邪氣外散皮膚。而為癢也。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fā)其汗。以除表邪?!卜健嘲司湃?。約言久也。如瘧狀。謂有往來寒熱。而無作輟之常也。更。

    再也。不可汗。已過表也。不可吐下。未見有里也。〔錢〕邪既浮淺。脈又微緩。微者。非微細之微。言較前略覺和緩也。脈微惡寒之微者。乃輕微細小之微。非微緩之微也。〔魏〕小汗出。小字亦須留意。意見正邪俱微。

    大汗流漓。必在所禁也。〔張〕首節(jié)。頗似小柴胡證。故以不嘔清便自調證之。次節(jié)雖脈微惡寒。止宜小建中加黃。以溫分肉司開闔。原非溫經之謂。后節(jié)面色反有熱色。言表邪未盡。故宜各半。不可與面合赤色。比類而觀也。

    傷寒瑣言云。趙嗣真活人釋疑曰。仲景之意。蓋得病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乃是以后擬病防變之辭。當分作三截看。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浮緩為欲愈。此一節(jié)。乃表和無病。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陰陽同等。脈證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

    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之。此一節(jié)宜溫之。若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一節(jié)。必待汗而愈也?!鸢赋套⒃?。作一頭。下面分三腳。其說蓋原于趙氏也。

    脈經引四時經。清溲痢通。注云。清者。廁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廁也。劉熙釋名云。

    圊。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jié)嵡逡?。顏師古急就篇注云。清言其處特異所。常當加潔清也。成氏辨脈篇注。清者圊也。

    ○案太陽中篇。清谷。清血。其清。皆與圊同。

    案此陰陽俱虛。宜用桂枝加附子湯。附子湯之屬。小建中加黃??植荒芫戎?/p>

    傷寒類方云。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癢。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陽明篇云。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炙)大棗(四枚。擘。)麻黃(各一兩去節(jié)○千金翼。作去節(jié)各一兩。)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千金翼。無湯浸二字。)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原注】臣億等謹案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姜。

    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二個。今以算法約之。

    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姜。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個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個。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湯?!鹩窈?。七味下。有咀字。云。

    作方。頓服下。有今裁為一方五字。)〔柯〕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后人算其分兩。合作一方。大失仲景制方之意?!残臁呈秋L雖外薄。為寒所持。而不能散。所以面顯怫郁之熱色。必宜總風寒兩解之。故桂麻合用。

    傷寒類方云。案此方。分兩甚輕。計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后。至輕之劑。猶勿藥也。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先上。玉函。千金翼。有當字。

    脈經。有法當二字。)〔柯〕此條治中風之變。桂枝湯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卻與者。盡其二升也。熱郁于心胸者。

    謂之煩。發(fā)于皮肉者。謂之熱。麻黃癥發(fā)熱無汗。熱全在表。桂枝癥發(fā)熱汗出。便見內煩。服湯反煩。而外熱不解。非桂枝湯不當用也。以外感之風邪重。內之陽氣亦重耳。風邪本自項入。必刺風池風府。疏通來路。以出其邪。仍與桂枝湯。以和營衛(wèi)。內經曰。表里刺之。服之飲湯。此法是矣。

    傷寒類方云。此非誤治。因風邪凝結于太陽之要路。則藥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結。蓋邪氣太甚。不僅在衛(wèi)。而在經。刺之以泄經氣。

    素問骨空論云。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甲乙經云。風池二穴。在顳后。發(fā)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風府一穴。在項發(fā)際上一寸。大筋中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

    案針灸資生經云。岐伯對黃帝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然則風府者。固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柯氏之說。蓋本于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成本。似。作如。玉函。脈經同。脈洪大者。作若脈但洪大者。再下。脈經有三字。)〔志〕大汗出。脈洪大者。肌腠之氣。而外合于膚表。標陽氣盛。故脈洪大。而汗出也。如前啜粥之法。

    以助藥力?!部隆撤鹬?。而惡寒發(fā)熱如瘧者。是本當用麻黃發(fā)汗。

    而用桂枝。則汗出不徹故也。凡太陽發(fā)汗太過。則轉屬陽明。不及則轉屬少陽。此雖寒熱往來。而頭項強痛未罷。是太陽之表尚在。因風邪泊營衛(wèi)。動靜無常。故一日再發(fā)?;蛉劝l(fā)耳?!茶b〕服桂枝湯。大汗出。病不解。脈洪大。若煩渴者。則為表邪已入陽明。是白虎湯證也。今脈雖洪大。而不煩渴。則為表邪仍在太陽也。

    案玉函。有但字。可見其無他證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千金翼。有兩仁者三字。)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原注】臣億等謹案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藥。生姜。各一兩六銖。甘草二十銖。大棗五枚。麻黃湯。

    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黃十六銖。桂枝十銖三分銖之二。收之得十一銖。甘草五銖三分銖之一。收之得六銖。杏仁十五個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生姜。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杏仁十六個。合方?!鸪杀?。無本云以下二十九字。玉函。云。作方。)〔柯〕邪氣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間。固非桂枝之可解。已經汗過。又不宜麻黃湯之峻攻。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麻黃湯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開其表。審發(fā)汗于不發(fā)之中。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黃法也。后人合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較二方之輕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張〕詳此方與各半。藥品不殊。惟銖分稍異。

    而證治攸分。可見仲景于差多差少之間。分毫不茍也。

    傷寒類方云。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上。玉函。脈經。有若字。脈經。

    千金方。作白虎湯。)〔成〕大汗出。脈洪大而不渴。邪氣猶在表也??筛c桂枝湯。若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表里有熱。不可更與桂枝湯。可與白虎加人參湯。生津止渴。和表散熱。〔錢〕此因大汗出后。遂至胃中津液耗竭。

    陽邪乘虛入里。至大煩渴而不解。上編之大汗出。脈浮而微熱。消渴者。及中篇之發(fā)汗后。脈浮數煩渴之證。

    皆以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故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然脈浮。則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而已傳入陽明矣。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者。是也。故以白虎湯。解胃中之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外臺秘要。作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

    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成本云。于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余根據白虎湯法。

    案外臺所載。當仲景舊法。)活人辨疑?;邷?。治赤斑口燥。煩渴中。(即本方)保命集。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于本方。去粳米。(東垣。加黃芩。杏仁。)徐同知方。人參白虎湯。治伏暑發(fā)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即本方)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

    同煎服。疹科纂要。人參白虎湯。治麻疹?;甙l(fā)疹止渴如神。

    于本方。去粳米。加桔梗。竹葉。

    醫(yī)史云。呂滄洲治趙氏子。病傷寒余十日。身熱而人靜。兩手脈盡伏。俚醫(yī)以為死也。弗與藥。翁診之。

    三部舉按皆無。其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告之曰。此子必大發(fā)赤斑。周如錦文。夫脈血之波瀾也。今血為邪熱所搏。淖而為斑。外見于皮膚。呼吸之氣。無形可根據。猶溝隧之無水。雖有風不能成波讕。斑消則脈出矣。及揭其衾。而赤斑爛然。即用白虎加人參湯?;浒?。脈乃復常。繼投承氣下之愈。發(fā)斑無脈。

    長沙所未論。翁蓋以意消息耳。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者。千金翼。作則。發(fā)汗上。玉函。有復字。全書。作更汗。)〔柯〕本論無越婢證。亦無越婢方。不知何所取義。竊謂其二字。必誤也。此熱多。是指發(fā)熱。不是內熱。

    無陽。是陽已虛。而陰不虛。不煩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觀麻黃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黃一二方。皆當汗之證。

    此言不可發(fā)汗。何得妄用麻黃。凡讀古人書。須傳信闕疑。不可文飾。況為性命所關者乎。且此等脈證最多。

    無陽不可發(fā)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湯。乃是仲景佳方。若不頭項強痛。并不須合桂枝矣。讀書無目。至于病患無命。愚故表而出之。

    舒氏云。熱多寒少四字。是條中關鍵。必其人平素熱盛津衰。故方中用石膏。以保其津液也。但無陽二字有誤。如果無陽。則必寒多熱少。當用附子。石膏又在所禁矣。案無陽。方氏亦嘗疑之。然猶釋為疾在陰而無在陽之義。張志聰張錫駒。從其說為解。喻氏周氏張璐。則曰無津液之謂。金鑒亦云。無太陽表脈。皆強解也。

    程氏云。正陽虛。錢氏云。

    命門真陽之虛。果然則安有用石膏之理乎。其他魏氏汪氏輩。皆屬傅會。只成氏于此一條。不下注解。蓋有所見也。至于柯氏。斷然闕疑??芍^卓越之識矣。今仍不繁參量說云。

    案發(fā)汗后病篇。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率弦圆窈鹬?。主此條證者。以其無陽。乃亡陽之義故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炙。成本。無炙字。)大棗(四枚擘)生姜(一兩二銖切○玉函。千金翼。二作三。成本。作三錢。蓋訛。)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麻黃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原注】臣億等謹案桂枝湯方。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黃二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

    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姜。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

    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黃十八銖。生姜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八分之七。棄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姜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合方。舊云桂枝三。

    今取四分之一。即當云桂枝二也。越婢湯方。見仲景雜方中。外臺秘要。一云。起脾湯。○煮麻黃上。玉函。

    千金翼。有先字。云。玉函。成本。作方。玉函。煎法二婢字。并作脾。案一云起脾湯。見外臺肉極門。)〔成〕胃為十二經之主。婢治水谷。為卑藏。若婢。內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

    以發(fā)越脾氣。通行津液。外臺方。一名越脾湯。即此義也?!部隆炒舜笄帻垺o桂枝杏仁。與麻黃杏仁石膏湯。

    同為涼解表里之劑。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姜棗之辛甘??梢灾翁栮柮骱喜 岫嗪?。而無汗者。猶白虎湯證。背微惡寒之類。而不可以治脈弱無陽之證也。

    案越婢。未審何義。成氏引外臺。為發(fā)越脾氣。似穩(wěn)當。續(xù)醫(yī)說。引趙良仁金匱衍義。駁成注。然其說與成同。方氏喻氏。以婢女之義為解。亦未太允。至錢氏云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杜撰甚矣。

    服桂枝湯?;蛳轮?。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脈經。千金翼。無或字。仍字。滿下。玉函。有而字。脈經。無白字。)〔成〕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雖經汗下。為邪氣仍在表也。心下滿微痛。小便利者。則欲成結胸。今外證未罷。無汗小便不利。則心下滿微痛。為停飲也。與桂枝湯。以解外。加茯苓白術。利小便行留飲也?!插X〕頭項強痛。中風傷寒。均有之證也。翕翕發(fā)熱。是熱在皮毛。中風證也。無汗。則又傷寒之本證矣。就此諸證。

    為風寒兼有無疑矣。而但服桂枝湯。是治風而未治寒也。故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而不解也。又或誤下之。所以有心下滿微痛之證。乃下后邪氣陷入。而欲結也。小便不利。太陽之熱邪。內犯膀胱。氣化不行也。

    治之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未詳其義??质呛笕藗鲗懼`。未可知也。即或用之??忠辔茨鼙匦б病V倬傲⒎?。豈方不對證。而能為后世訓乎。余竊疑之。大約是歷年久遠。后人舛誤所致。非仲景本來所系原方。近代名家。悉遵成氏之訓。俱強解以合其說。謂用之而諸證悉愈。吾不信也。

    案成注不及去桂之義。但云桂枝湯以解外。則成所注本。無去桂二字歟。若不去桂。而用此方于此證。

    或有效驗。王肯堂以降。多為水飲所致。然無的據。金鑒則根據桂枝去芍藥之例。為去芍藥之誤。其說亦難從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切)白術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玉函。六味下。有咀字。八升。作七升。云。作方。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于桂枝湯內。去桂枝。

    加茯苓。白術。各三兩。余仿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傷寒類方云。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為名。所不可解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

    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心煩。玉函。作頗字。云。論曰心煩。脈經。作頗復。注。仲景。作心煩。成本。桂枝下。有湯字。是。躁。作燥。誤。玉函。腳上。有兩字。脈經。

    無調胃字。)〔成〕脈浮自汗出。小便數。而惡寒者。陽氣不足也。心煩腳攣急者。陰氣不足也。陰陽血氣俱虛。則不可發(fā)汗。若與桂枝湯攻表。則又損陽氣。故為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湯。復其陽氣。得厥愈足溫。乃與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則腳HT得伸。陰陽雖復。其有胃燥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

    微溏以和其胃。重發(fā)汗為亡陽。加燒針則損陰。內經曰。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流行。重發(fā)汗復燒針。是陰陽之氣大虛。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鑒〕是當與桂枝增桂加附子湯。以溫經止汗。今反與桂枝湯。攻發(fā)其表。

    此大誤也?!餐簟趁}浮自汗出。小便數者。陽虛氣不收攝也。心煩者。真陽虛脫。其氣浮游而上走也。咽中干煩躁者。誤汗損陽。津液耗竭。陽虛煩躁。作假熱之象也。吐逆者。陰寒氣盛而拒膈也?!渤獭趁}浮自汗出。雖似桂枝證。而頭項不痛。知陽神自歉于上部。陽明內結。得之自汗出小便數上。蓋津液外越。而下部之陰分。更無陽以化氣也。故陽回而結未破。不妨少從胃實例。一去其胃燥?!茶b〕若重發(fā)汗者。謂不止誤服桂枝湯。而更誤服麻黃湯也?;驈图訜槨=偃∑浜?。以致亡陽證具。

    則又非甘草干姜湯所能治。故又當與四逆湯。以急救其陽也。

    甘草干姜湯方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玉函。甘草二兩。成本。干姜下。有炮字。玉函。成本。味下。有咀二字。)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玉函。無白字。)甘草(各四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玉函。成本。味下。有咀二字。成本。五合。

    作半。服下。有之字。)〔柯〕仲景回陽。每用附子。此用干姜甘草者。正以見陽明之治法。夫太陽少陰。所謂亡陽者。先天之元陽也。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從陰引陽也。陽明所謂亡陽者。后天胃脘之陽也。取甘草干姜以回之。從乎亡也。蓋桂枝之性辛散。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藥。尚能亡陽。干姜之味苦辛。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陽。然先天太少之陽不易回?;貏t諸證悉解。后天陽明之陽雖易回。既回而前證仍在。變證又起。故更作芍藥甘草湯繼之。蓋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此亦用陰和陽法也。甘草干姜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減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取其攻表。

    胡遵程方注云。甘草干姜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

    發(fā)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于發(fā)散?;蚝巶?。合用理中。不便參術者。并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圣劑也。若夫脈沉畏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仍屬四逆湯。芍藥甘草湯。此即桂枝湯。去桂枝姜棗也。甘酸合用。專治營中之虛熱。其陰虛陽乘。至夜發(fā)熱。血虛筋攣。頭面赤熱。過汗傷陰。發(fā)熱不止?;蛘`用辛熱。

    擾其營血。不受補益者。并宜用之。真血虛挾熱之神方也。

    外臺。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湯。(即本方)直指方。干姜甘草湯。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

    于本方。加大棗一枚。

    又甘草干姜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即本方)朱氏集驗方。二神湯。治吐血極妙。治男子婦人。吐紅之疾。蓋是久病?;蜃骷眲?。損其榮衛(wèi)。塞滯氣上。

    血之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黃等涼劑治之。必求其死矣。每遇患者。用藥甚簡。(即甘草干姜湯)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五七沸。帶熱呷??招娜瘴邕M之。和其氣血榮衛(wèi)。自然安痊。不可不知。

    證治要訣。飲酒過多而衄甚。則用理中湯。加干葛。川芎。各半錢。或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證治準繩。曹氏必用方。吐血。須煎干姜甘草。作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如此無不愈者。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

    魏氏家藏方。六半湯。治熱濕香港腳。不能行步。

    即芍藥甘草湯。入無灰酒少許。再煎服。

    朱氏集驗方。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友人戴明遠用之有驗。(即芍藥甘草湯)活人事證方。神功散。治消渴。(即芍藥甘草湯)醫(yī)學心悟。芍藥甘草湯。止腹痛如神。脈遲為寒。加干姜。脈洪為熱。加黃連。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陽明篇。玉函。無去皮字。洗。成本。玉函。作浸。)甘草(二兩炙○外臺。作三兩。)芒硝(半升○千金翼。作半兩。全書。方本。作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陽明篇。上三味切。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成本。玉函。味下。有咀二字。)〔汪〕誤與桂枝湯。復與甘草干姜湯。姜桂辛熱。耗胃中津液。因而譫語。方后云。少少溫服。此不過暫假之。以和胃氣。而止譫語也?!残臁持倬坝么藴?。凡七見?;蛞蛲孪陆蚋??;蛞驘M氣熱??倿槲钢性餆岵缓?。而非大實滿者比。故不欲其速下。而去枳樸。欲其戀鬲而生津。特加甘草。以調和之。故曰調胃?!部隆巢挥脷馑帯6⒚袣庹?。調胃所以承氣也。經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

    今氣之不承。由胃家之熱實。必用硝黃。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氣得以下。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氣得以上。推陳之中。便寓致新之義。一攻一補。調胃之法備矣。

    千金方。本方。加枳實五枚。單名承氣湯。

    外臺。集驗。生地黃湯。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

    于本方。加生地黃三斤。大棗二十枚。

    圣濟總錄。大黃湯。灸發(fā)背后服之方。

    于本方。去甘草。

    十形三療。一小兒。小溲不通。號跳旋轉。下則成砂石。大便秘。肛門脫出一二寸。戴人曰。此下焦塞也。不吐不下。則何以開。不令飲水。小溲何以利。以調胃承氣湯一兩。加牽牛子頭末三錢。河水煎服。又用瓜蒂末。糊丸芥子許。六十丸吞下。上吐下瀉。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涌泄既定。令飲新水。二三十次。每次飲一盞。其病如失。試效方。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渴而飲食多。

    衛(wèi)生寶鑒。治面熱。以本方七錢。加黃連二錢。犀角一錢。(案張氏醫(yī)通云。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火上行。而獨燎其面。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調胃承氣湯。加犀角。川連。)又牛黃通膈湯。覺中風一二日。實則急宜下之。

    于本方。加牛黃。與芒硝同研末。調服。

    又破棺丹。治瘡腫一切風熱。

    即本方。為末。煉蜜丸。

    醫(yī)壘元戎。治大頭病。本方。加牛蒡子。寒水石。為細末。煉蜜酒服。

    又滌毒散。治時氣疙瘩。五發(fā)瘡瘍。喉閉雷頭。

    于本方。加當歸。

    又玉燭散。本方。與四物湯。各半合。

    經驗良方。調胃承氣湯。治熱留胃中發(fā)斑。及服熱藥過多。亦發(fā)斑。此藥主之。

    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千金翼。霍亂門。作一兩)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玉函。作生去皮破)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味下。成本。

    有咀二字。)〔錢〕四逆湯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素問陽明脈解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

    即陰陽應象論之清陽實四肢也。靈樞終始篇云。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蓋以谷入于胃。氣之清者為營。

    行于脈中。濁者降于下焦。為命門真陽之所蒸騰。其氣直達皮膚。而為衛(wèi)氣。先充滿于四末。然后還而溫肌肉。

    密腠理。行于陰陽。各二十五度。故四肢為諸陽之本。此以真陽虛衰。陰邪肆逆。陽氣不充于四肢。陰陽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而為厥逆咽中干也。若重發(fā)其汗。更加燒針取汗。則孤陽將絕矣。仲景急以溫經復陽為治。

    故立四逆湯。其以甘草為君者。以甘草甘和而性緩??删応帤庵夏?。干姜溫中??梢跃任戈枴6鴾仄⑼?。即所謂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焉。此所以脾主四肢也。附子辛熱。直走下焦。大補命門之真陽。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陽之升發(fā)。而騰達于四肢。則陽回氣暖。而四肢無厥逆之患矣。是以名之曰四逆湯也。

    顧憲章傷寒溯源集云。案言四者。四肢之省文也。四肢。自指至肘。足至膝。是也。其病為深。凡言手足者。自指至腕。足至踝而已。其病尚淺。仲景下字不茍。其輕重淺深。一覽了然矣?!鸢杆哪孀帧R娪陟`素。

    亦是四肢厥逆之義。柯氏謂本方脫人參。乃以四物救逆名之。誤也。

    吳遵程方注云。從前附子。皆野生。大者極是難得。重半兩者即少。不若今時之種附子。重一兩外也。

    近世用二三錢一劑。即與仲景時二三枚分三劑相等耳。

    醫(yī)經會解云。陰毒心硬肢冷。加麝香。皂莢。俱用少許。嘔吐涎沫?;蛐「雇?。加鹽炒吳茱萸。半夏。

    生姜。嘔吐不止。加半夏。生姜汁。瀉不止。加白術。人參。黃。茯苓。開麻。

    名醫(yī)類案云。郭雍治一人。盛年恃健不善養(yǎng)。因極飲冷酒食。內外有所感。初得疾。即便身涼自利。手足厥。額上冷汗不止。遍身痛。呻吟不絕。偃臥不能轉側。心神俱無昏憒。不恍惚。請醫(yī)視之。治不力。言曰。

    此證甚重。而病患甚靜。殊不昏憒。身重不能起。自汗自利。四肢厥。此陰證無疑也。又遍身痛。不知處所。

    出則身如被杖。陰毒證也。當急治之。醫(yī)言謬悠不可聽。郭令服四逆湯。灸關元及三陰交。未知。加服九煉金液丹。利厥汗證少止。稍緩藥艾。則諸證復出。再急灸治。如此進退者三。凡三日兩夜。灸千余壯。服金液丹。

    亦千余粒。四逆湯一二斗。方能住灸湯藥。陽氣雖復。而汗不出。證復如太陽病。未敢服藥。以待汗二三日。

    復大煩躁飲水。次則譫語斑出。熱甚無可奈何。復與調胃承氣湯。得利大汗而解。陰陽反復。有如此者。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此則可下證具。非小煩躁而已。故不同也。

    問曰。證象陽旦。案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故知病可愈。(玉函。無師曰之曰。此。作之。為字上。并有即字。參。作于。無重字。成本。為上。并有則字。病形。作病證。躁。作燥。)〔成〕陽旦。桂枝湯別名也。〔程〕此條。即上條注腳。借問答。以申明其義也。證象陽旦句。應前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一段。案法治之句。應前條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一段。而增劇。至拘急而譫語句。應前條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一段。

    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脛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句。應前條已用甘草湯。并調胃承氣湯一段。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數句。發(fā)明以補出前證病源。及用桂枝之誤。見證象桂枝而實非桂枝證。將成亡陽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申敘前證。以著亡陽之實。更飲甘草湯。夜半陽氣回。兩足當溫。重應前條甘草干姜湯一段。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重應前條芍藥甘草湯一段。以承氣湯微溏。

    則止其譫語。重應前條調胃承氣湯一段。故知其病可愈。亦非泛結。見其愈也。由于救之得法。萬一為煩躁譫語等證所惑。而大青龍之見。不無交互于胸中。欲其病之愈也得乎。〔錢〕象桂枝湯證。故仍于桂枝湯中。加附子參于其間。則真陽有助。不患其汗泄。故又增桂令汗出。以解衛(wèi)分之陽邪也。其所以加附子溫經者。以下焦無陽也。此法。即誤汗亡陽。桂枝加附子湯。乃為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拘攣之正治也。

    若不察其微惡寒。腳拘攣之亡陽虛證。已經反與桂枝湯。誤攻其表。使陽氣愈虛。陰邪上逆。以致厥逆咽中干等證也。

    案喻氏以陽旦湯。為千金方桂枝加黃芩之方。魏氏汪氏錢氏輩。參量證辨其非。以文繁不載于斯。

    案柯氏注本。闕此一條。詳其文義。似后人所增。柯氏刪之。實有所見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