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類方》 茯苓甘草湯(四)

    作者: 徐靈胎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枝止汗,余四味止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此方之義,從未有能詮釋者,蓋汗出之后,而渴不止,與五苓,人所易知也。乃汗出之后,并無(wú)渴癥,又未指明別有何癥。

    忽無(wú)端而與茯苓甘草湯,此意何居?要知此處“汗出”二字,乃發(fā)汗后,汗出不止也。汗出不止,則亡陽(yáng)在即,當(dāng)與以真武湯;其稍輕者,當(dāng)與以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更輕者,則與以此湯。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蓋汗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鉦之,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yáng);此二方,則以桂枝甘草斂汗,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此方之義,不了然乎?觀下條心悸,治法益明。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水犯心則悸。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侗静荨贰密蜍咧涡南陆Y(jié)痛,恐、悸。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