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條辨》 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作者: 方有執(zhí)

    大法。秋宜下。

    傷寒。冬病也。若謂可以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為大法。則三法者。其如寒之傷于冬何。

    而仲景傷寒之治。大法。實不外乎三者。然則三言之意。豈不與仲景之旨相矛盾乎。嗟乎。仲景之言。經也。權在其中。三言者。不知為誰。經不經。權不權。揭三篇條目之首。與傷寒例。

    妄六經前之逆同。傷寒例以當簡篇前也。故削之。削之則叛經之跡泯。而三言者。以皆揭條冊首。不能削。只得存之。存之亦亂經之罪著。著與泯皆所以為狂妄戒也。后之覽者。宜鑒于斯。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此亦叔和語。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三部脈皆平。血氣和可知矣。心下硬。實也。所以急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不欲。猶惡也。宿。陳久也。猶世俗所謂積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承上文復設問答。言脈以申明之之意。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二條亦承上文。又以脈之變者言。以詳明之之意。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實者。邪氣甚之謂也。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其。期也。謂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傷寒后。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承氣湯。

    沉以候陰。再言沉者。謂深沉在里陰之意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梢韵轮R舜蟪袣鉁?。

    雙弦。謂左右皆然也。弦則為陰。遲則為寒。心下硬者。謂客寒結滯于膈也。大為陽虛。緊為陰勝。陽以腑言。陰以寒言。謂陰寒之邪。內實于胃腑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