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百證歌》 第二證 傷寒病證總類歌

    作者: 許叔微述

    傷寒中風與溫濕.熱病痙 并時疫.證候陰陽雖則同.別為調治難專一.(以上七證.大略雖相似.須別作調治.)一則桂枝二麻黃.三則青龍如鼎立.精對無差立便安.何須更數(shù)交傳日.(孫尚云.一桂枝.二麻黃.三青龍.三日能精對無差.立當見效.不須更候五日轉瀉.反致壞病也.)發(fā)熱惡寒發(fā)于陽.無熱惡寒自陰出.(仲景云.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陽盛熱多內(nèi)外熱.白虎相當并竹葉.(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皆治內(nèi)外熱證.)陰盛寒濕脈沉弦.四逆理中為最捷.(孫兆云.陰盛寒濕.則用四逆湯.理中丸.)熱邪入胃結成毒.大小承氣宜疏泄.(熱邪入胃.久則胃傷爛.宜調胃.或大小承氣湯.)胸滿宜用瀉心湯.(胸滿證候.用大小瀉心湯.)結胸痞氣當分別.按之不痛為虛靳.按之若痛為實結.淺深大小陷胸丸.仲景方中不徒設.(孫兆云.結胸痞氣兩分淺深則大小陷胸丸.)茵陳可治發(fā)黃證.柏皮治痢兼下血.(發(fā)黃膽熱.則用茵陳湯.下利腸毒惡痢下血.柏皮湯.)小便不利更喘滿.煩渴五苓安可缺.(利小便止煩渴.用五苓散.)半在里兮半在表.加減小柴胡有法.(小柴胡治半在表里.仲景有加減法.)夜中得脈日中愈.陰得陽兮災必脫.日中得脈中夜安.陽得陰兮自相悅.陰陽調順自和同.不須攻治翻為孽.(孫尚云.凡傷寒三日脈微而微數(shù)以順四時.身涼而和者.此名欲解也.夜半得脈.來日日中愈.陰得陽而解也.日中得脈.夜半愈.陽得陰而和也.陰陽和同爾.)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