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查古籍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
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方【34】)。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方【8】)。
【223】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有太陽證,咽燥舌干,有少陽證,腹?jié)M,有太陰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則胃熱外發(fā)矣,但有太陰腹?jié)M,則土濕頗旺,未免身重耳。濕盛陽虛,汗、下、燒針,俱屬不可。若發(fā)汗,則陽亡躁生,神敗心惛,而反譫語。若加燒針,汗去陽亡,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臥。若下之,則陽亡土敗,胃中空虛,不能堤防陰邪,下焦客氣,遂逆動于膈下,拒格胸中之陽,心中懊憹,而生瘀濁。心竅于舌,瘀濁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梔子豉湯,涌瘀濁而清煩熱也。若下后陰亡,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清金而瀉熱,益氣而生津也。若下后陽敗而土濕,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豬苓湯,二苓、滑、澤,利水而瀉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土濕木遏,郁生下熱,是以發(fā)熱。木氣堙塞,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木郁風生,肺津傷耗,是以發(fā)渴。風氣發(fā)揚,是以脈浮。腹?jié)M身重之人,下之陽敗濕增,故見證如此。
此申明上章腹?jié)M,小便難之義。
〖豬苓湯〗六十四?。ǚ健?7】)
【77】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