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素問》語)。凡虛實(shí)之變遷,寒熱之消長,表里之進(jìn)退,陰陽之勝復(fù),氣機(jī)一動,無不形之于脈。而太陰行氣于三陰,陽明行氣于三陽,(《素問》語)。臟病則取之于寸口,(寸口,手太陰之脈,在手大指魚際之下)。腑病則取之于沖陽。(沖陽,足陽明之脈,在足次指陷谷之上)。寸口在手,沖陽在足,手足之動脈,氣原于經(jīng)絡(luò)而神通于臟腑。故精于脈者,不飲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
仲景脈法,大含玄氣,纖入無倫,文字隱深,義理奧衍,較之六經(jīng)病證,更為難解,所謂微妙而玄通也?!秴斡[》有言:精而熟之,神將告之,非神將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精熟仲景脈法,游心于虛靜之宇,動指于沖漠之庭,以此測病,亦不啻鬼謀而神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