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來源』本品為蟾蜍科動(dòng)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體。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
『炮制方法』干蟾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將凈沙子置鍋內(nèi),武火加熱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氣逸出時(shí),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用量』以燙炒時(shí),能將干蟾塊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為宜。
『用量』1~3克。
『貯存』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來源』本品為蟾蜍科動(dòng)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體。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
『炮制方法』干蟾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將凈沙子置鍋內(nèi),武火加熱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氣逸出時(shí),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用量』以燙炒時(shí),能將干蟾塊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為宜。
『用量』1~3克。
『貯存』置陰涼干燥處,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