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產(chǎn)地』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夏秋三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春冬用熱水浸8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6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使全部潤透后,取出切成2分厚橫片。若取其滋陰補(bǔ)血,則用黑豆煮,每斤藥片用黑豆2兩,投入鍋內(nèi)(忌用鐵器),加水與藥同煮,常翻動(dòng),使其均勻,煮至黑豆熟爛,再加熟地汁,每斤藥用15克,用文火悶干,取出曬干備用。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箱子,加蓋防潮。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bǔ)瀉寒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
『常用名』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產(chǎn)地』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夏秋三季采挖。
『炮制方法』洗凈泥沙,春冬用熱水浸8小時(shí),夏秋季用溫水浸6小時(shí),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分投入缸內(nèi)加蓋濕布,每天翻動(dòng),使全部潤透后,取出切成2分厚橫片。若取其滋陰補(bǔ)血,則用黑豆煮,每斤藥片用黑豆2兩,投入鍋內(nèi)(忌用鐵器),加水與藥同煮,常翻動(dòng),使其均勻,煮至黑豆熟爛,再加熟地汁,每斤藥用15克,用文火悶干,取出曬干備用。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nèi)或箱子,加蓋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