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治陰 偏大,上攻臍腹 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服之內(nèi)消,不動腑臟。
川楝(三兩,銼炒) 大腹皮 五味子 海藻(洗) 玄胡索(各二兩半) 茴香(炒) 桂心 川烏(炮去皮尖) 吳茱萸 石茱萸 白蒺藜(各二兩) 枳實(麩炒去瓤) 橘紅 桃仁(麩炒,各一兩,別研) 木香(一兩半) 桔梗 青皮(各二兩) 山茱萸(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溫酒下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