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慢性肝炎病人,可見肝腎陰虛兼以濕濁留滯,故治法亦須兼顧,既護肝腎之陰以固其本,又祛濕濁之邪以除其標,本固標清,病多可愈。然育陰祛濕之方王道無近功,不可急于求成,但使藥病相當,久服自效。
余治盛女士,年僅三十又三。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經住院治療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驗指標幾乎全部失常,醫(yī)囑長服益肝靈及維生素E,遷延兩年,病情依舊,屢欲復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處初診。自訴患病二年,兩脅之痛纏綿不已,夜寐則盜汗淋漓;夢擾紛紜;白晝,巔頂及兩太陽穴疼痛常作,夜間則疼痛轉向心口;體倦乏力,口干飲水不解,胃納極差;大便干結艱澀,非服通便之藥不能行;月經數月未至;面色灰黃,呈明顯慢性病容。脈左小弦?guī)Щ?,右脈細軟。舌偏紅,苔薄而膩。據此脈證,為濕熱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勝,致肝木受殃,濕熱久蘊傷及肝腎陰分,遂至調治兩難。蓋納差、便結、面濁、苔膩,均為濕熱蘊蓄中焦使然。而脅痛、盜汗、頭疼、舌邊色紅,為肝膽濕熱之象。體倦、口干、經汛衍度,乃屬肝腎陰虧。至于脈象,右脈細軟為痰飲濕濁留蓄腸胃,左脈小弦為肝腎陰虛內熱,弦滑為痰熱,于此則主濕熱傷肝。及其治法,當以芳化濕濁與育陰護肝并重。擬方苡仁、茯苓、佩蘭、川樸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濕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貞、鱉甲、牡蠣養(yǎng)陰護肝,合郁金、川楝子軟堅散結、疏肝解郁。其方即為:
佩蘭12g、生炒米仁各15g、茯苓15g、川樸花3g、蔻仁3g、半夏9g、石斛12g、炙鱉甲15g、(先)生牡蠣30g、(先)女貞子12g、川楝子9g、郁金9g
以上方加減先后服用五十余劑,諸癥遞解。肝功能化驗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復工,隨訪四年未有反復。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慢性肝炎病人,可見肝腎陰虛兼以濕濁留滯,故治法亦須兼顧,既護肝腎之陰以固其本,又祛濕濁之邪以除其標,本固標清,病多可愈。然育陰祛濕之方王道無近功,不可急于求成,但使藥病相當,久服自效。
余治盛女士,年僅三十又三。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經住院治療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驗指標幾乎全部失常,醫(yī)囑長服益肝靈及維生素E,遷延兩年,病情依舊,屢欲復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處初診。自訴患病二年,兩脅之痛纏綿不已,夜寐則盜汗淋漓;夢擾紛紜;白晝,巔頂及兩太陽穴疼痛常作,夜間則疼痛轉向心口;體倦乏力,口干飲水不解,胃納極差;大便干結艱澀,非服通便之藥不能行;月經數月未至;面色灰黃,呈明顯慢性病容。脈左小弦?guī)Щ?,右脈細軟。舌偏紅,苔薄而膩。據此脈證,為濕熱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勝,致肝木受殃,濕熱久蘊傷及肝腎陰分,遂至調治兩難。蓋納差、便結、面濁、苔膩,均為濕熱蘊蓄中焦使然。而脅痛、盜汗、頭疼、舌邊色紅,為肝膽濕熱之象。體倦、口干、經汛衍度,乃屬肝腎陰虧。至于脈象,右脈細軟為痰飲濕濁留蓄腸胃,左脈小弦為肝腎陰虛內熱,弦滑為痰熱,于此則主濕熱傷肝。及其治法,當以芳化濕濁與育陰護肝并重。擬方苡仁、茯苓、佩蘭、川樸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濕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貞、鱉甲、牡蠣養(yǎng)陰護肝,合郁金、川楝子軟堅散結、疏肝解郁。其方即為:
佩蘭12g、生炒米仁各15g、茯苓15g、川樸花3g、蔻仁3g、半夏9g、石斛12g、炙鱉甲15g、(先)生牡蠣30g、(先)女貞子12g、川楝子9g、郁金9g
以上方加減先后服用五十余劑,諸癥遞解。肝功能化驗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復工,隨訪四年未有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