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菝 (圖缺),舊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野,今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
苗莖成蔓,長(zhǎng)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又似菱葉差大;秋生黃花,結(jié)黑子,櫻桃許大;其根作塊,赤黃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江浙間人呼為金剛根。浸赤汁以煮粉,食云∶啖之可以辟瘴。其葉以鹽搗,傅風(fēng)腫惡瘡等,俗用有效。田舍貧家,亦取以釀酒,治風(fēng)毒腳弱,痹滿上氣,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