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圖經(jīng)》 貝母

    作者: 蘇頌

    貝母(圖缺),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曬干。又云∶四月蒜熟時采之,良。此有數(shù)種?!?詩》∶言采其 (音虻)。陸機疏云∶貝母也。其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云∶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fù)見之。此藥亦治惡瘡?!短迫擞浧涫隆吩啤媒髧L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

    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nèi)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痹。有善醫(y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試之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

    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shù)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謹按《本經(jīng)》主金瘡,此豈金瘡之類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