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全生指迷方》 血證

    作者: 王貺

    論曰∶諸陽統(tǒng)氣,諸陰主血。陰盛則陽虧而陽病,陽盛則陰虧而陰病。陽氣侵陰,血失常道,故或吐或衄,或從口,或從鼻。若暴出而色鮮,心煩燥悶,時欲引飲,出自三斗,陽入于陰也。血得熱則流散,譬如天地之經(jīng)水,天暑地熱,則經(jīng)水沸溢而壟起,故有內(nèi)衄肺疽其證大同而小異。其脈洪數(shù)者為逆,微小者為順。宜梔子柏皮湯,煎金湯。大熱者宜地黃若吐血時,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胸脅支滿,妨于食,目眩,時時前后血,此由素經(jīng)大奪血,或醉入房中,氣竭傷肝,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病名血枯,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

    黃柏 梔子(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煎金湯

    金花并莖葉陰干,不拘多少。

    上濃煮汁,頓服立定。

    地黃煎

    生地黃汁(半斤) 大黃(末,一兩)

    上將地黃汁熬耗一半,內(nèi)大黃末同熬,候可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五粒,未效,加至十粒。

    若吐血,服湯后轉(zhuǎn)加悶亂煩躁,紛紛欲嘔,顛倒不安,由胸上有留血,其脈沉伏,急須吐之,人參散主之。

    人參散

    人參蘆上為末。水調(diào)下一、二錢。

    若血隨嘔出,胸中痞悶,嘔畢則目睛痛而氣急,由怒氣傷肝膽,血隨嘔出,竹皮湯主之

    竹皮湯

    青竹皮 甘草(炙) 芎 黃芩 當歸(洗,各六分) 芍藥 白術(shù) 人參 桂心(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先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線,痛引脅下,日漸羸瘦,由悲憂傷肺。肺主諸氣,血常隨之,氣傷則血無以運,故橫流而暴出,后隨病而上下也。其脈緩小者可治,細數(shù)加急者不可治,黃 湯主之。

    黃 湯

    黃 (蜜炙,一兩) 白術(shù)(炒,二兩)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白芍(一兩) 陳皮(半兩) 藿香(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若衄血吐血,發(fā)作無時,肌肉減少,由氣虛弱,或從高墮下,勞傷所致,其脈虛弱,當補陰平陽,阿膠散主之。

    阿膠散

    阿膠(蛤粉拌炒,一兩半) 杏仁(炮,去皮尖,七錢) 馬兜鈴(焙) 牛蒡子(炒,各一兩) 甘草(炙) 糯米(一兩)

    上為細末。熟水調(diào)下一二錢。

    若吐血腹中絞痛,汗自出,胸中悶,由飲食傷胃,胃氣不轉(zhuǎn),氣上沖胸,所食之物與氣迫蹙,因胃裂,白術(shù)湯主之。

    白術(shù)湯(方缺)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