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汪樸齋先生《產(chǎn)科心法》一書,向只有鈔本,予與弟侄捐資刻之以公諸世。自胎前臨產(chǎn)以及產(chǎn)后一切調治之法,無不曲折精到,犁然畢具。而開卷一門,則為種子方法。夫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生育一事,乃天地自然之理,而必求種子方法,不幾涉于人為乎?不知此蓋為艱于子嗣者言也。顧艱于子嗣者,或因祖宗德澤衰微,或因夫婦命宮克制,或因本身體薄精虛,雖理數(shù)難知,大率不離乎此三者近是。是則求種子者,道有存乎其先者矣。其一宜積德。古來勸善之書甚伙,予獨愛漢昭烈帝“勿以小善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二語。夫小善必為,則大者可知矣。然善之大者,必有大經(jīng)濟、大力量,而尤必有大機緣,遇者蓋少。至于小善,則人生一日之間,自朝至暮,一出一入,一言一動,罔不有善之可積。所謂德,無論陰不陰,只遇著善端,便勿錯過是也。善必自倫紀之地積起,乃為有本。推而至于濟人,又推而至于利物。積者,積也。日積月累,以小成大,而善量于是乎充矣。為善必先去惡。惡之大者,人皆知其傷天理、損陰 ,固不為也。至于小者,人每忽之。不知惡無論大小,一念之微,一事之細,茍有傷天地之和,即宜戒之慎之。大要總在去刻薄,從忠濃,務使方寸之內慈愛惻怛,無非一團生生之機,行之久久,自可扶祖宗之德澤,挽命宮之克制,而承先啟后之道在是矣。其一在節(jié)欲。夫外遇之邪淫,正人所不為,至妻外家之間,亦宜有節(jié)。節(jié)者,制也。不知節(jié),而以有限之精神,供不已之淫欲。譬如激川之流而水必涸,蕩家之產(chǎn)而用必窮。延嗣經(jīng)云∶元精耗竭,欲熾神疲,若此類者,欲求其種子,焉可得乎?惟能節(jié)欲,則精神充足,志氣清明,生子必然康強壽考,聰明端秀。語云∶寡欲者多男,貪淫者無后,是欲之不可不節(jié)也明矣。予觀樸齋先生是書,于種子一門特揭明云,其法先宜積德存陰 ,可見積德為種子之本。至精薄體虛之人,則有五子種玉丹一方,以補填精髓。然與其精既竭而藉藥餌以補填之,何如節(jié)之而使不竭之為得乎?即或稟受怯弱,本質虛羸,然惟能節(jié)欲,而后藥力之滋補乃有效耳。予故因刻是書,而復為申論之如右?;蛴兄^予曰∶子之論是矣,而尚未得嗣何也?予曰∶古人所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者是也。
嘉慶九年歲在甲子季秋上浣二日石門李超恒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