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膽囊炎的病因
1.梗阻因素是由于膽囊管或膽囊頸的機械性阻塞,膽囊即膨脹,充滿濃縮的膽汁,其中高濃度的膽鹽即有強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學性炎癥,以后繼發(fā)細菌感染,造成膽囊化膿性感染,以結石造成者居多,較大結石不易完全梗阻,主要為機械刺激,呈現(xiàn)慢性炎癥。有時膽囊管過長、扭曲、粘連壓迫和纖維化等亦是不可忽視的梗阻因素。少數(shù)情況可能有蛔蟲竄入膽管膽囊,除造成機械刺激外,隨之帶入致病菌,引起感染。也可因膽囊、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失調(diào)等,均能引起膽道排空障礙、膽汁滯留,使膽囊受化學刺激和細菌感染成為可能。
2.感染因素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經(jīng)血行、淋巴、膽道、腸道,或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途徑侵入,寄生蟲的侵入及其帶入的細菌等均是造成膽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其他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產(chǎn)氣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時可有產(chǎn)氣莢膜桿菌,形成氣性膽囊炎。
3.化學性因素膽汁潴留于膽囊,其中高濃度的膽鹽,或胰液返流進入膽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膽囊壁發(fā)生明顯炎癥變化。在一些嚴重脫水者,膽汁中膽鹽濃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膽囊炎。
4.其他因素如血管因素,由于嚴重創(chuàng)傷、燒傷、休克、多發(fā)骨折、大手術后等因血容量不足、血管痙攣,血流緩慢,使膽囊動脈血栓形成,致膽囊缺血壞死,甚至穿孔;有時食物過敏、糖尿病、結節(jié)性動脈周圍炎、惡性貧血等,均與膽囊炎發(fā)病有關。
(二)膽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確,可能為一綜合因素。
1.膽囊結石成因
(1)代謝因素正常膽囊膽汁中膽鹽、卵磷脂、膽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穩(wěn)定的膠態(tài)離子團中。一般膽固醇與膽鹽之比為1:20~1:30之間,如某些代謝原因造成膽鹽、卵磷脂減少,或膽固醇量增加,當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時,膽固醇便沉淀析出,經(jīng)聚合就形成較大結石。如妊娠后期、老年者,血內(nèi)膽固醇含量明顯增高,故多次妊娠者與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受損者,膽酸分泌減少也易形成結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長期大量紅細胞破壞,可產(chǎn)生膽色素性結石。
(2)膽系感染大量文獻記載,從膽石核心中已培養(yǎng)出傷寒桿菌、鏈球菌、魏氏芽胞桿菌、放線菌等,足見細菌感染在結石形成上有著重要作用。細菌感染除引起膽囊炎外,其菌落、脫落上皮細胞等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囊內(nèi)炎性滲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為結石的支架。
(3)其他如膽汁的瘀滯、膽汁pH過低、維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膽管結石成因
(1)繼發(fā)于膽囊結石系某些原因膽囊結石下移至膽總管,稱為繼發(fā)性膽管結石。多發(fā)生在結石性膽囊炎病程長、膽囊管擴張、結石較小的病例中。其發(fā)生率為14%。
(2)原發(fā)性膽管結石可能與膽道感染、膽管狹窄、膽道寄生蟲感染、尤蛔蟲感染有關。當膽道感染時,大腸桿菌產(chǎn)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將膽汁中結合膽紅素(直應)水解成游離膽紅素(間應),后者再與膽汁中鈣離子結合成為不溶于水的膽紅素鈣,沉淀后即成為膽色素鈣結石。膽道蛔蟲病所引起的繼發(fā)膽道感染,更易發(fā)生此種結石,這是由于蛔蟲殘體、角皮、蟲卵及其隨之帶入的細菌、炎性產(chǎn)物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管狹窄勢必影響膽流通暢,造成膽汁滯留,膽色素及膽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結石。當合并慢性炎癥時,則結石形成過程更為迅速??傊?,膽道的感染、梗阻在結石的形成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膽囊炎的病因
1.梗阻因素是由于膽囊管或膽囊頸的機械性阻塞,膽囊即膨脹,充滿濃縮的膽汁,其中高濃度的膽鹽即有強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學性炎癥,以后繼發(fā)細菌感染,造成膽囊化膿性感染,以結石造成者居多,較大結石不易完全梗阻,主要為機械刺激,呈現(xiàn)慢性炎癥。有時膽囊管過長、扭曲、粘連壓迫和纖維化等亦是不可忽視的梗阻因素。少數(shù)情況可能有蛔蟲竄入膽管膽囊,除造成機械刺激外,隨之帶入致病菌,引起感染。也可因膽囊、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失調(diào)等,均能引起膽道排空障礙、膽汁滯留,使膽囊受化學刺激和細菌感染成為可能。
2.感染因素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經(jīng)血行、淋巴、膽道、腸道,或鄰近器官炎癥擴散等途徑侵入,寄生蟲的侵入及其帶入的細菌等均是造成膽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其他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產(chǎn)氣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時可有產(chǎn)氣莢膜桿菌,形成氣性膽囊炎。
3.化學性因素膽汁潴留于膽囊,其中高濃度的膽鹽,或胰液返流進入膽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膽囊壁發(fā)生明顯炎癥變化。在一些嚴重脫水者,膽汁中膽鹽濃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膽囊炎。
4.其他因素如血管因素,由于嚴重創(chuàng)傷、燒傷、休克、多發(fā)骨折、大手術后等因血容量不足、血管痙攣,血流緩慢,使膽囊動脈血栓形成,致膽囊缺血壞死,甚至穿孔;有時食物過敏、糖尿病、結節(jié)性動脈周圍炎、惡性貧血等,均與膽囊炎發(fā)病有關。
(二)膽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確,可能為一綜合因素。
1.膽囊結石成因
(1)代謝因素正常膽囊膽汁中膽鹽、卵磷脂、膽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穩(wěn)定的膠態(tài)離子團中。一般膽固醇與膽鹽之比為1:20~1:30之間,如某些代謝原因造成膽鹽、卵磷脂減少,或膽固醇量增加,當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時,膽固醇便沉淀析出,經(jīng)聚合就形成較大結石。如妊娠后期、老年者,血內(nèi)膽固醇含量明顯增高,故多次妊娠者與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受損者,膽酸分泌減少也易形成結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長期大量紅細胞破壞,可產(chǎn)生膽色素性結石。
(2)膽系感染大量文獻記載,從膽石核心中已培養(yǎng)出傷寒桿菌、鏈球菌、魏氏芽胞桿菌、放線菌等,足見細菌感染在結石形成上有著重要作用。細菌感染除引起膽囊炎外,其菌落、脫落上皮細胞等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囊內(nèi)炎性滲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為結石的支架。
(3)其他如膽汁的瘀滯、膽汁pH過低、維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膽管結石成因
(1)繼發(fā)于膽囊結石系某些原因膽囊結石下移至膽總管,稱為繼發(fā)性膽管結石。多發(fā)生在結石性膽囊炎病程長、膽囊管擴張、結石較小的病例中。其發(fā)生率為14%。
(2)原發(fā)性膽管結石可能與膽道感染、膽管狹窄、膽道寄生蟲感染、尤蛔蟲感染有關。當膽道感染時,大腸桿菌產(chǎn)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將膽汁中結合膽紅素(直應)水解成游離膽紅素(間應),后者再與膽汁中鈣離子結合成為不溶于水的膽紅素鈣,沉淀后即成為膽色素鈣結石。膽道蛔蟲病所引起的繼發(fā)膽道感染,更易發(fā)生此種結石,這是由于蛔蟲殘體、角皮、蟲卵及其隨之帶入的細菌、炎性產(chǎn)物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管狹窄勢必影響膽流通暢,造成膽汁滯留,膽色素及膽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結石。當合并慢性炎癥時,則結石形成過程更為迅速??傊?,膽道的感染、梗阻在結石的形成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