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寒疝

    作者: 朱梓

    夫寒疝為病。陰冷內(nèi)積。胃氣不行。結(jié)于腹內(nèi)。故遇寒則發(fā)。其狀惡寒不欲食。手足冷。

    繞疝之為病。隨臟氣虛實。感傷外邪。寒泣風(fēng)散。暑郁濕著。絞刺擊搏。無有定處。倉猝之際寒則

    四制茱楝香殼丹

    (出德生堂方)

    專治小腸疝氣。陽事衰敗。下元虛冷。

    吳茱萸(一兩分作四分一分裝豬胞尿帶尿者酒浸煮一分醋浸一分童子小便浸一分鹽炒)澤瀉皮(煨)官桂白如梧桐子大。每服五腫痛諸種疝氣。

    吳茱萸湯

    (出圣惠方)

    治寒疝、腰腹痛。胸中冷氣上搶。心脅支滿。不得臥

    。面目痛。風(fēng)寒吳茱萸(湯浸七次焙干微炒)半夏(浸七次去滑)干姜(炮制銼)人參(去蘆頭)當(dāng)歸(銼地黃前胡(去蘆(各半兩)訶黎勒(一兩生姜湯下二十丸。

    補腎湯

    (出醫(yī)方集成)

    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腸疼痛。時復(fù)泄瀉。胸膈痞

    滿。不進(jìn)飲食人參茯苓白術(shù)(一兩)黃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沉香(四錢)木瓜(一兩半)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片煎。

    治脅下風(fēng)氣作塊。寒疝發(fā)。則連小腹。痛湊心。其積屬肝。在右脅下。故病發(fā)則右

    邊手足頭干葛(一兩)麻黃(三分)側(cè)子(一個)川芎防風(fēng)枳實芍藥桂枝羌活甘草當(dāng)三四服。

    木香湯方治寒疝攻注。胸脅滿痛。汗出。

    木香(三分)檳榔(銼)細(xì)辛(去苗葉)赤茯苓(去黑皮)人參芍藥當(dāng)歸(切焙)桂(三錢。水一盞。煎七

    茱萸內(nèi)消丸

    (出和劑方)

    治腎與膀胱經(jīng)虛。為邪氣所搏。結(jié)或寒疝。伏留不

    去。臍腹痛。刺小腸氣。奔豚癖。痛不可忍。陰核偏大。腎囊壅腫。結(jié)硬牽急。重

    大滋長。KT癢疼痛。時有黃水。腰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難。累經(jīng)治療。不見減

    瘥。服之漸漸內(nèi)消。不動大腸。亦不搜絞補虛消疝。溫養(yǎng)腎經(jīng)。此藥不熱無毒。若至心

    餌。其效如神。

    吳茱萸(湯浸七次焙)陳皮(去白)川楝子(蒸去皮核)肉桂(去粗皮不見火)馬藺花(醋見火一兩)上為

    桂心丸治寒疝。胸脅支滿。食飲不化。臍腹痛。及嘔逆。風(fēng)痙。臍強急。不得

    俯仰。

    桂(去粗皮五分)吳茱萸(湯浸焙干炒三兩)白薇(一兩)烏頭防葵(各半兩)蜀椒(去丸如梧桐子大。

    茴香丸

    (出儒門事親書)

    治冷氣攻刺。疝氣疼痛。腎虛腳弱。

    茴香(八兩炒)川楝子(炒)川烏(炮去皮臍)威靈仙(洗去土)防風(fēng)(去蘆)陳皮(各三為丸。每服三五丸

    蓬莪術(shù)湯治寒疝。四肢冷逆。氣弱汗出。

    蓬莪術(shù)(炮)附子(炮制去皮臍)桂(去粗皮)檳榔芍藥(各一兩)芎白術(shù)(各三分)不拘時。

    人參湯治寒疝冷痛。氣弱汗出。不欲食。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干姜(炮半兩)附子(炮裂去錢。水一盞。

    三增茴香丸

    (出危氏方)

    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jié)。遂成寒疝。伏留不

    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腎囊壅腫。重墜。滋長。有妨行步。搔癢不止。時有黃水。浸

    成瘡癢。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jīng)閉結(jié)。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丑

    大皆由頻服熱藥內(nèi)攻?;蛞蚨等?。以至如此。此藥溫導(dǎo)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

    養(yǎng)腎經(jīng)。能復(fù)元氣。一切小腸

    第一料

    舶上茴香(用海鹽半兩炒黃和鹽稱)川楝子(炮去核)沙參(洗)木香(洗各一兩)上為細(xì)此一料可安。

    第二料加下項藥。

    蓽茇(一兩)檳榔(五錢)上入前藥共六味。重五兩半。細(xì)末。根據(jù)前法糊丸。湯使丸數(shù)服之

    第三料又加下項藥。

    白茯苓(四兩緊小者去黑皮)黑附子(半兩炮去皮秤或作一兩)上通前藥八味重十兩。并根據(jù)及三十生料木香勻氣散(出危氏方)

    治寒疝作痛。和氣。

    丁香檀香木香(各一兩)甘草(炙四兩)縮砂(二兩去殼)白豆蔻仁沉香(一兩)合鹽少許。煎熱服

    茱萸湯治寒疝來攻。腰腹痛。

    吳茱萸(湯浸炒三分)生姜(切焙微炒)豉(微炒)桂(去粗皮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

    治虛人老人寒疝攻刺作痛。不可忍。

    (出澹療方)上以木香調(diào)氣散。煎炒茴香鹽酒調(diào)下。一法咀。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紫蘇鹽煎服。

    又方治下部冷及臍下。及小腹痛不可忍。

    赤石脂干姜(各十兩)上為末。面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招娘嬒?。

    紫蘇子丸治臟氣疝腹痛。

    紫蘇子(揀凈)陳橘皮(去白各一兩)高良姜桂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炮)上為末煎藿香湯下

    高良姜湯治寒猝痛。積聚不散。上沖心腹。與陰相引痛。則出汗。

    高良姜(炒)檳榔(半大升)上和。暖灌下部。少間即減。日一度。再灌之。即止。

    大烏頭桂枝湯

    (出濟(jì)生方)

    治風(fēng)寒疝氣痛。手足逆冷不仁。身體疼痛。灸刺諸

    藥不能療。及大烏頭(五枚實者去皮尖蜜一大盞煎減半取出切洗)桂心芍藥(各三錢)甘草(一分炙)分。去滓

    茴香小雀酒

    (出直指方)

    治腎冷疝氣。偏墜急痛。

    舶上茴香(三錢)胡椒(一錢)縮砂仁辣桂(各二錢)上為末。以生雀燎毛去腸。拭凈洗下。

    治寒疝氣。每發(fā)絞痛。

    (出肘后方)附子(一枚)椒(三百粒)半夏(十個)干姜(十兩)上大棗三十枚。粳米一升。水七升。

    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及治婦人月病。血刺疼痛。

    烏頭湯治寒疝手足逆冷。身體疼痛。冷汗自出。

    烏頭(炮制去皮臍二兩)桂(去粗皮一兩)細(xì)辛(去苗葉三分)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三錢。

    牡丹丸治寒疝來去疼痛。冷汗自出。

    牡丹皮桂(去粗皮各二兩)烏頭(炮裂去皮臍二枚)上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

    木香丸治寒疝繞臍痛。結(jié)硬不消。

    木香附子(炮制去皮臍)砂(飛研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姜桂丸治腎冷寒疝。

    良姜(切片半兩)巴豆肉(二十一粒截斷同炒焦去巴豆)桂心(半兩)上為末。

    醋面糊丸。

    烏頭湯治寒疝逆滿。手足不溫。遍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一名烏頭桂枝湯。

    烏頭(實者三大枚去皮臍生切)白蜜(一斤)桂(去粗皮二兩)上先以慢火煎蜜及烏頭。候相和。別煎水二升半。

    煎服。

    治寒疝腹痛。飲食難下。不覺其流行方。

    半夏生姜(各半升)桂(八兩)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治寒疝來去。每發(fā)絞痛方。

    吳茱萸(三兩)生姜(四兩)豉(二合)上酒四升。煮二升。分為二服。

    又方(出肘后方)

    牡蠣甘草官桂(各二兩)上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再服。

    備急方治臟寒疝氣腹疼。

    沉香木香上以水磨濃。傾入小盞內(nèi)。逐漸磨及一服許。煎數(shù)沸即服。無不立效。

    治寒疝腹痛。飲食不下。喉中噎塞。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干姜(炮裂銼)桂心(各半兩)上為散。水三大盞。煮取二

    倉猝散治寒疝入腹。心腹猝痛。及小腸膀胱氣刺。脾腎氣攻。攣急極痛。不可

    忍。屈伸山梔子(四十九個燒半過)附子(一枚炮)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

    鹽一捻。

    如外腎痛搜和。再

    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

    用桂心二兩去皮。搗羅為散。不拘時。熱酒調(diào)下一錢。

    大烏頭湯治寒疝繞臍苦痛。發(fā)即白汗。手足厥寒。其脈沉弦。

    烏頭十五枚。熬黑不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

    療疝瘕冷氣方

    用采鼠李子日干。九蒸九曝。酒浸服三合。日兩服。漸加三服。能下血及內(nèi)積滯物。

    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

    用丹參一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diào)下二錢匕。住時后用沙參。

    療寒疝不能食

    取馬藺子一斤。每日取胡桃少許。以面拌煮熟吞之。然后根據(jù)常飯日再服。服盡必愈。又除腹尤佳。

    治寒疝來去。每發(fā)絞痛。

    (出肘后方)用宿烏雞一頭。治如食法。生地黃七斤。合細(xì)銼之。著甑篦中蒸。銅器盛。須取汁青。

    旦服

    治寒疝來去。每發(fā)腹中痛。

    (出圣惠方)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桂心(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盅,煎六分去滓。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