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痹氣(附論)

    作者: 朱梓

    《內(nèi)經(jīng)》謂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外傷于邪證身寒如

    溫補鹿茸丸

    (出《圣濟總錄》)

    治陽氣虛,陰氣勝,痹氣內(nèi)寒,如從水中

    出。

    鹿茸(去毛酥炙四兩)五加皮五味子牛膝(酒浸切焙)防風(fēng)(去皮)遠(yuǎn)志(去心)焙各三兩)人參龍芮(各二兩)萆門冬(去心焙)杜仲(炒各一(炮去皮臍)細(xì)辛(去苗葉)蜀椒(去目石南(三分)上除菟絲子別搗外,篩羅為末下二十丸,稍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日三。

    巴戟天丸

    (出《圣濟總錄》)

    治陽衰陰勝,痹氣身寒,補益。

    巴戟天(去心酒浸焙)肉蓯蓉(去皮酒浸切焙)白龍骨五味子鹿茸(去毛酥炙)白茯苓浸另搗各三制各一兩半)上為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補益黃丸

    (出《圣濟總錄》)

    治陰盛陽虛痹氣,身寒如從水中出。

    黃鹿茸(去毛酥炙)白茯苓(去黑皮)烏頭(炮去皮臍)干姜(炮各三分)桂(去粗皮五味子柏子仁再拌勻,煉蜜和丸,如

    天雄丸

    (出《圣濟總錄》)

    治陽虛陰勝痹氣,身寒如從水中出。

    天雄(炮裂去皮臍)烏頭(炮裂去皮臍)石龍芮王孫王不留行蜀椒(去目合口炒出汗子(炒半兩)上為三。

    附子丸

    (出《宣明論》)

    治痹氣中寒,陽虛陰勝,身寒如水中出。

    附子(炮裂去皮)烏頭(炮去皮臍)桂(去粗皮)菖蒲(去須銼)蜀椒(去目閉口者炒出汗

    治痹痛

    大烏頭(半兩)天仙子(三錢炒)五靈脂(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用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