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咳嗽嘔吐者。肺與胃俱受寒邪也。蓋肺喜溫而氣宣。胃得溫而物化。二者臟腑不同。
要之畏寒之性一也。肺感微寒。既為咳嗽。寒流于胃。又成嘔吐。內經(jīng)曰。胃咳之狀。咳而嘔。又曰。聚于胃。關于肺。是也。夫五臟皆稟氣于肺。肺感于寒。則成咳嗽也。寒搏于氣。
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逆上。氣上則五臟傷動。動于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是肺氣嗽連滯氣。動于胃而嘔吐也。又有夏季肺旺之時。而脾氣虛不能旺。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謂之脾嗽。其狀嗽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背膊。甚則不可動。動則嗽發(fā)。脾與胃合。
脾嗽不已。則胃受之。其狀咳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凡諸咳嗽。甚則嘔吐。各隨證。
明其臟腑以療之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氣急不下。飲食則嘔吐。心胸滿悶。
前胡(半兩去蘆)桔梗(半兩去蘆)桑白皮(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款冬花(半兩)大腹皮(半兩銼)半夏(湯浸半兩去滑)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色半兩)甘草(一分炙赤銼)枳實(三分麩炒去瓤)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丸
治咳嗽。痰滯嘔吐。不下飲食。
半夏(三分湯洗七次去滑)訶黎勒皮(一兩)桂心(半兩)款冬花(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紫菀(一兩去苗土)人參(三分去蘆頭)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
胡椒丸治咳嗽。上氣胸滿。嘔吐涎沫。
胡椒蓽茇(各三兩)白術桂(去粗皮)高良姜款冬花紫菀(去苗土)甘草(炙銼各一兩)人參(一兩)干姜(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米湯下。不拘時。
白術湯治咳嗽。嘔吐涎沫。心胸不快。飲食不下。
白術人參桔梗(銼炒)訶黎(煨取皮)桂(去粗皮各三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夏(湯浸七次生姜汁制)甘草(炙銼)五味子(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半。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日二。
濃樸湯
治咳嗽嘔吐。寒熱。不下飲食。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夏(湯洗七次生姜制各二兩)白術(三分)紫菀(去苗土)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甘草(炙銼)貝母(去心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棗一枚。拍碎。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膠飴煎治咳嗽嘔吐。
膠飴(五錢)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二升)干姜(炮一兩)人參(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升研成膏)附子(五枚去皮臍炮裂)桂(去粗皮一兩半)天門冬(去心二兩半)上
人參散
治咳嗽痰壅。嘔吐不食。心胸妨悶。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湯浸去滑)甘草(半兩炙赤銼)旋復花(三分)枳殼(三分麩炒黃去瓤)前胡(一兩去蘆頭)杏(三分湯浸炒去皮尖)上為散。每服
白術散
治咳嗽。痰壅嘔吐。心中不利。氣逆食少。
白術(一兩)訶黎勒皮(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白瓤去焙)上為散。每服
紫蘇子散
治咳嗽。心胸氣逆。嘔吐不下食。
紫蘇子(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一兩)訶黎勒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木香(半兩)上為散。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訶黎勒皮散
治咳嗽嘔吐。不下飲食。心膈氣滯。四肢不和。宜
服。
訶黎勒皮(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白術(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
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赤茯苓散
治咳嗽。忽氣不順。嘔吐不下飲食。宜服。
赤茯苓(一兩)貝母(一兩湯浸去瓤焙)紫蘇莖葉(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人參湯治上氣咳嗽。嘔逆。不下飲食。
人參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白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各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皮炒)紫菀(去苗土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生姜半分。拍碎。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日三?;祭浼痈山诙?。熱加麥門冬去心三兩。不能食加白術二兩。濃樸去粗皮生姜炙二兩。
半夏湯
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炙焙)前胡(去蘆頭)紫菀(去苗土各一兩)人參訶黎勒(煨)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不拘時。一方有陳橘皮三分。
半夏丸治肺胃有寒。咳嗽嘔吐。
半夏曲(炒二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干姜(炮)丁香礬石(熬合汁枯各半兩)上為細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湯飲下。日進三服。
分氣丸治一切涎嗽。溫胃止嘔逆。
藿香葉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浸七次焙各一兩)丁香白礬(枯各半兩)上為細末。面
橘皮五味子湯
(一名青龍散)
治咳嗽嘔吐。
金華丸治一切喘嗽。痰涎吐逆。
滑石(一兩為末)款冬花(四兩)上以款冬花搗為粗末。入沙盒內。鋪底蓋頭。置滑石于中。封盒子令密。用炭火五斤。之通赤。候冷取出。不用款冬花灰。只取滑石末研細。
別以款冬花細末二兩。白面三錢。水一盞化開。慢火熬成稀膏。入前滑石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臨臥以一丸。于生油內滾過干咽。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咳嗽嘔吐者。肺與胃俱受寒邪也。蓋肺喜溫而氣宣。胃得溫而物化。二者臟腑不同。
要之畏寒之性一也。肺感微寒。既為咳嗽。寒流于胃。又成嘔吐。內經(jīng)曰。胃咳之狀。咳而嘔。又曰。聚于胃。關于肺。是也。夫五臟皆稟氣于肺。肺感于寒。則成咳嗽也。寒搏于氣。
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逆上。氣上則五臟傷動。動于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是肺氣嗽連滯氣。動于胃而嘔吐也。又有夏季肺旺之時。而脾氣虛不能旺。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謂之脾嗽。其狀嗽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背膊。甚則不可動。動則嗽發(fā)。脾與胃合。
脾嗽不已。則胃受之。其狀咳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凡諸咳嗽。甚則嘔吐。各隨證。
明其臟腑以療之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氣急不下。飲食則嘔吐。心胸滿悶。
前胡(半兩去蘆)桔梗(半兩去蘆)桑白皮(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款冬花(半兩)大腹皮(半兩銼)半夏(湯浸半兩去滑)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色半兩)甘草(一分炙赤銼)枳實(三分麩炒去瓤)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丸
(出圣惠方)
治咳嗽。痰滯嘔吐。不下飲食。
半夏(三分湯洗七次去滑)訶黎勒皮(一兩)桂心(半兩)款冬花(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紫菀(一兩去苗土)人參(三分去蘆頭)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
胡椒丸治咳嗽。上氣胸滿。嘔吐涎沫。
胡椒蓽茇(各三兩)白術桂(去粗皮)高良姜款冬花紫菀(去苗土)甘草(炙銼各一兩)人參(一兩)干姜(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米湯下。不拘時。
白術湯治咳嗽。嘔吐涎沫。心胸不快。飲食不下。
白術人參桔梗(銼炒)訶黎(煨取皮)桂(去粗皮各三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夏(湯浸七次生姜汁制)甘草(炙銼)五味子(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半。生姜半分切。煎取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日二。
濃樸湯
(出圣惠方)
治咳嗽嘔吐。寒熱。不下飲食。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夏(湯洗七次生姜制各二兩)白術(三分)紫菀(去苗土)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甘草(炙銼)貝母(去心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棗一枚。拍碎。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膠飴煎治咳嗽嘔吐。
膠飴(五錢)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二升)干姜(炮一兩)人參(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升研成膏)附子(五枚去皮臍炮裂)桂(去粗皮一兩半)天門冬(去心二兩半)上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痰壅。嘔吐不食。心胸妨悶。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湯浸去滑)甘草(半兩炙赤銼)旋復花(三分)枳殼(三分麩炒黃去瓤)前胡(一兩去蘆頭)杏(三分湯浸炒去皮尖)上為散。每服
白術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痰壅嘔吐。心中不利。氣逆食少。
白術(一兩)訶黎勒皮(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白瓤去焙)上為散。每服
紫蘇子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心胸氣逆。嘔吐不下食。
紫蘇子(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一兩)訶黎勒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木香(半兩)上為散。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訶黎勒皮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嘔吐。不下飲食。心膈氣滯。四肢不和。宜
服。
訶黎勒皮(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白術(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
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忽氣不順。嘔吐不下飲食。宜服。
赤茯苓(一兩)貝母(一兩湯浸去瓤焙)紫蘇莖葉(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人參湯治上氣咳嗽。嘔逆。不下飲食。
人參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白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各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皮炒)紫菀(去苗土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生姜半分。拍碎。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日三?;祭浼痈山诙?。熱加麥門冬去心三兩。不能食加白術二兩。濃樸去粗皮生姜炙二兩。
半夏湯
(出圣惠方)
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炙焙)前胡(去蘆頭)紫菀(去苗土各一兩)人參訶黎勒(煨)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不拘時。一方有陳橘皮三分。
半夏丸治肺胃有寒。咳嗽嘔吐。
半夏曲(炒二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干姜(炮)丁香礬石(熬合汁枯各半兩)上為細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湯飲下。日進三服。
分氣丸治一切涎嗽。溫胃止嘔逆。
藿香葉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浸七次焙各一兩)丁香白礬(枯各半兩)上為細末。面
橘皮五味子湯
(一名青龍散)
治咳嗽嘔吐。
金華丸治一切喘嗽。痰涎吐逆。
滑石(一兩為末)款冬花(四兩)上以款冬花搗為粗末。入沙盒內。鋪底蓋頭。置滑石于中。封盒子令密。用炭火五斤。之通赤。候冷取出。不用款冬花灰。只取滑石末研細。
別以款冬花細末二兩。白面三錢。水一盞化開。慢火熬成稀膏。入前滑石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臨臥以一丸。于生油內滾過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