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xué)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總結(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夫九竅氣所通也?;蛉?。斯痛矣。況鼻之為竅。肺氣所恃出納。若肺氣受風(fēng)邪。與正氣相搏。熱氣加之。不得宣通。則為出納者窒矣。其竅既窒。而氣之鼓作無已。所以干燥而痛也。
方
五參散治風(fēng)熱壅塞。鼻干痛。腦悶頭重。不知香臭。
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山芋茯神(去木各一兩半)獨活(去蘆頭)細(xì)辛(去苗兩一分)山茱萸
沒藥散
(出圣惠方)
治風(fēng)冷搏于肺臟。上攻于鼻。則令鼻痛。
沒藥(研一分)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干蝎(去頭足炒)天南星(炮)雄黃(別研)當(dāng)丁香(炒)匕。溫酒調(diào)下
羚羊角湯治肺風(fēng)。面色干白。鼻燥塞痛。
羚羊角(鎊)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細(xì)辛(去苗葉)麻黃(去根節(jié))防風(fēng)(去蘆)防己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蘚皮湯治肺受風(fēng)。面色枯白。頰時赤。皮膚干燥。鼻塞干痛。此為虛風(fēng)。
白蘚皮麥門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白芷(各一兩半)桑白皮(切)石膏(碎各二兩)細(xì)辛(去苗葉)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三盞。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后。臨臥溫服。
秦艽湯治因高聲呼吸冷風(fēng)。或因哀哭傷氣?;蝻嬍碂釟馑鶝_。皆致傷肺。使氣喘
促。皮膚風(fēng)癢。四肢酸疼。鼻塞干痛。
秦艽(去苗土)石膏(碎)甘草(炙)桑根白皮(銼)升麻大黃(銼炒各一兩)枳殼(去分。
去
桑白皮湯治肺壅氣促。四肢酸疼。鼻塞及痛。
桑根白皮(切)升麻甘草(炙)秦艽(去苗土)大黃(銼炒各一兩半)石膏(碎)葛根(后。
臨臥溫服。
治鼻壅塞。
全蝎(四個去頭足)川芎(二兩)燈心(二錢)乳香(半錢)上為末。用紙捻子。臨睡蘸藥
治鼻塞。眼昏疼痛。腦悶。
(出圣惠方)用苦葫蘆子。碎以醇酒半升浸之。夏一日。冬七日。少少納鼻中。一方。用童子小便浸之。
油涂方
(出圣惠方)
治鼻塞。干痛。
用生油一盞。常以雞羽掃涂鼻內(nèi)外。酥亦得。
治氣鼻方
(出海上名方)上以石亭脂。以紫色為上。紅色次之。黃色勿用。先研令極細(xì)。再滴水?dāng)?shù)點。和研半日許。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
(出肘后方)以牛脂若羊脂。如指頭大納鼻中。以鼻吸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遂脂俱出也。雁鴨脂亦可用。
白芷散
(出直指方)
治鼻痛。
杏仁(水浸去皮焙)細(xì)辛白芷(各一錢)全蝎(四個焙)上為末。麻油調(diào)敷。
治鼻痛
(出圣惠方)上以杏仁五兩(個)。去皮壓取油涂之。即瘥。
又敷涂藥
(出澹寮方)上用上品硫黃為末。冷水調(diào)敷鼻上。夜間用敷。免妨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