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內(nèi)經(jīng)調(diào)經(jīng)篇云。夫邪之生也?;蛏陉??;蛏陉?。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乃天之邪治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乃水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故曰。
陽氣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絡絡脈滿則輸于大經(jīng)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可按之。按之則痛。此重明八益之邪傷人中人也。高是客邪表受風寒。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wèi)氣去。
故此清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夫百病之變。
皆生皆由陰火氣年。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jié)。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上。
故夫陰氣逆上者。盛怒得之。非喜也。喜則氣和。此喜之一字。傳寫誤矣。前已有說。血之怒。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
則血辨云。陰虛者。說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按陰陽應象大論云。喜怒傷氣。今言喜氣下行者非但去帝曰經(jīng)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此一段帝問。在表陽病。在里陰病四證。陽虛則外寒。陽勝則外熱。此明客邪傷表六淫有余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
故陰栗、謂心寒栗也。非戰(zhàn)動。又明陽虛生外寒。此風寒傷表。有余病也。
陰虛生內(nèi)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此再明濕從下受之病之形狀。乃水谷之寒熱。則害人六腑。此中焦不足。脾胃先受病。
乃飲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越。
故此乃末傳客寒化熱。當下也。故經(jīng)云。人之傷于寒則為病熱是也。
陰盛生內(nèi)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下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此再明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榮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瀉陰。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jīng)隧。取血于營。
取此一段明脾胃榮氣不足。從陰引陽。并瀉血絡經(jīng)隧。榮者主血。陰氣也。衛(wèi)者主氣。陽氣也形也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此復問八風表邪。及傷寒客邪、在外有余之證。惟宜瀉之。血氣以并。及陰病勞役。脾胃濕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nèi)針。針與氣俱內(nèi)。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
屈言欲開其穴而泄其邪氣。切。謂急也。言急出針也。予詳切字之義。非急出針也。切其穴路。
此切之也。
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nèi)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時。
此治法不足內(nèi)病脾胃也。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于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jīng)脈皆生其?。ò?、甲乙經(jīng)曰。皆生百經(jīng)實血調(diào)氣也病在筋調(diào)之筋(肝主筋。病在筋治在肝血)。病在骨調(diào)之骨(腎主骨。骨病治在腎。熱則疾之。寒則留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筋病在脾者。以燔針劫刺治在經(jīng)。筋急者熨絡。先令氣行也)。病在骨淬針藥熨(腎主骨。以大寒為骨痹者。先藥熨淬刺。淬刺即燔針也)。病知所痛、兩蹺為上(病在陰蹺陽蹺。癲癇螈。不知所苦。兩蹺為上者。取中脈穴。是足太陽太陰外踝下也)。身形有痛。九候莫辨。則繆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大氣不能過關(guān)尺者。巨針刺之必矣)。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調(diào)經(jīng)篇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蛏陉?。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已備未詳醫(yī)學發(fā)明沖督任脈云。二十八難曰。奇經(jīng)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jīng)。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腑。入屬于腦。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
循腹夫督任沖。三脈者為一源。始于二陰之間。分為三脈。任脈者。起于會陰穴。根于曲骨。入前陰中。出腹里、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jīng)。為生化之源也。貫穿諸經(jīng)。無所不系焉。沖者。分為二道。起于會陰。根于氣沖。為二道入腹中。夾臍兩旁上行。附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一說上至腦耳上角。下至足內(nèi)踝絡跗上。若搐如引繩之狀。上下動之。若一貫諸經(jīng)之脈。無所不到。以其從胃脈故也。十二經(jīng)之海也。并為生化升降之主。督脈者。出于會陰。
根于長強。上行脊里至于巔。附足太陽膀胱之脈。膀胱者。謂陽之首。又曰巨陽。榮衛(wèi)之氣系焉。督脈為附。督?jīng)_督二脈。系根在下焦。下焦者。里也地道也血也陰分也。自臍以下至足少陰分。下至骨髓。
主行陰二十五度有定止。其邪之狀。目則魂如大盛。大勢之來先瀉沖督。以如瀆。經(jīng)云。在如便溺已通。不甘溫熱于陽分。
助陰氣。從權(quán)泄升。氣平乃止。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曰。腎兩者非皆腎也。左為腎右為命門。
命門潔古云。一者男子婦人皆以左為腎右為命門。男子藏精者氣海也。婦人系胞者血海也。
所主骨。
強。
成唾氣湯三十七難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榮也。故曰格。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其命曰。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其紀。終而復始。而不覆溢。人氣內(nèi)溫于臟解云。邪在五臟者、以明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飲食不節(jié)。勞役形體。以傷六府。元陰盛生天有八臟明之者。謂也。又也。六乃病變。
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