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刊于嘉慶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主證」 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拒按,經量少,行而不暢,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有瘀點,伴見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氣滯化瘀,通經止痛。
「治法」 理氣化瘀,通經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五靈脂 當歸 川芎 桃仁 赤芍 烏藥 玄胡 甘草 香附 紅花 枳殼 川楝子 牛膝
本方為膈下逐瘀湯去丹皮,加川楝子、牛膝。
方中川楝子、枳殼、烏藥、香附疏肝理氣行滯;當歸補血活血;桃仁、紅花、川芎、玄胡、五靈脂化瘀止痛。諸藥合用,共收行氣化瘀,通經止痛之功。
若見口苦、苔黃、月經粘稠者,此為氣郁化熱之象,酌加丹皮、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