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溏泄

    作者: 戴思恭

    冷泄不言而喻。熱亦能瀉者。蓋冷瀉譬之鹽見火熱則凝。冷則復消。熱瀉譬之水寒則結凝熱則復化為水。此外證狀不一。疑似之間。并用先見分水丸一二服。惟傷食瀉不可用。

    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

    五虛者。死。脈細脾寒。少氣。前后泄痢。飲食不入。元是冷瀉。因瀉而煩躁。飲水轉飲轉瀉者。參附湯。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的知冷瀉。自合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

    下泄無度。泄后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若元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并。暑毒之勢已然。而瀉不已。后用暑藥。則決不能取效。便用姜附輩。又以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余生治傷寒協(xié)然自利。有用白姜黃連對半。名金銀湯。即此意也。然不若連理湯為穩(wěn)。如寒瀉服上藥未效。宜木香湯。或姜附湯。六柱湯。

    吞震靈丹養(yǎng)氣丹。手足厥逆者。兼進朱砂丹。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難治。如瀉已愈而精神未復舊者。宜十補湯。寒瀉腹中大疼。于服前藥外。間進乳豆丸。服諸熱藥以溫中。并不見效。登圊不迭。穢物而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二五粒訶梨勒丸以澀之。

    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痛。糞門焦痛。糞出谷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飲。吞香連丸。

    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證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蛭遘呱ⅰ<榆嚽白由僭S。兼進來復丹。丹瀉。津液既去??诒乜?。小便多是赤澀。未可便作熱論。的知熱瀉。方用冷劑。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劇。瀉止渴自止。小便赤能如常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谷不分所致。宜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

    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陰久。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宜術附湯。如其人本不甚瀉。每日兩三次鴨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緣內有蒼術??梢栽锲?。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瀉泄。俗呼為傷敗腹。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

    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脾飲。吞感應丸?;蛞蚴骋晃镞^傷而瀉。后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其所傷未復而然。宜健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干葛。吞酒煮黃連丸。于瀉中求之。

    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物。才方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下二五粒。因傷于酒。每晨起必瀉。宜理中湯加干葛。吞酒煮黃連丸或重而瀉泄頻數(shù)者。宜沖和湯。

    因傷面而瀉者。養(yǎng)胃湯加蘿卜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shù)。瀉已愈隔年。及后期復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fā)者。有積故也。宜感應丸。

    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并無效。米飲下五味丸?;驅R远盼逦都屣?。宜治脾腎泄雖省節(jié)飲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俗呼脾腎泄。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蚱轿干?。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椒附湯。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