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明醫(yī)指掌》 內因

    作者: 皇甫中

    飲食入,濕從內生,二陳湯加蒼術、白術,平胃散。飲食內傷停濕,胸滿腫脹,發(fā)黃,茵陳五苓散,實者舟車丸。

    若飲酒動濕,升而汗之,解酲湯。

    二陳湯(方見痰飲。)

    四苓散

    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按∶經曰∶濕勝則濡泄,故濕生于內者,令人水泄。濕并于膀胱,故小便不利。白術性燥,燥則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滲濕。豬苓有滲而無補。澤瀉潤下而兼滲。丹溪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

    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土濕太過,腹脹不食者主之。

    蒼術(君,米泔浸) 濃樸(臣,姜汁炒) 陳皮(臣) 甘草(佐,炒)

    按∶經曰∶谷氣通于脾。今山嵐瘴氣,谷氣也,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是土濕太過也,故用蒼術燥濕為君。

    濃樸、陳皮寬中泄氣為臣。甘草和諸藥為佐。濕氣去,則胃氣平矣。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棗煎服。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條。)

    導水丸

    主瀉濕熱,通利二便。必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熱燥之病,服之切當。若下濕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濕之病,猶未當也。

    大黃 黃芩(各一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溫水下二十丸,日三服。

    舟車丸

    治濕勝氣實。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水丸,白湯送下,隨病加減。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