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免疫與健康》 二十一、淺談新生兒溶血性貧血

    由于胎兒的遺傳物質一半與其母相同,另一半則與父相同。胎兒的血型與母親不一致的情況較為普遍。當胎兒尚在母腹中時,由于母、胎之間的血流是不相通的,所以不會引起反應。只有在分娩或流產(chǎn)時,產(chǎn)道受到不同程度損傷,胎兒血液可進入母體,就可能引起免疫反應,殃及以后的胎兒及新生兒。

    引起新生兒不良反應的血型不合有Rh血型系統(tǒng)和ABO血型系統(tǒng),前者發(fā)生率低,但反應嚴重,后者雖發(fā)生率較高,但反應輕微。

    Rh血型系統(tǒng)分為Rh+和Rh-兩型。Rh+者表示紅細胞表面有D抗原,Rh-者其紅細胞無D抗原。中國人絕大多數(shù)為Rh+者。如果母親為Rh-,而所懷胎兒為Rh+時,分娩或流產(chǎn),均可使胎兒的紅細胞進入母體,使母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產(chǎn)生針對D抗原的抗體(稱抗D抗體或抗Rh抗體)。當該母親懷孕第二胎又是Rh+時,母體的抗體因屬IgG,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紅細胞上D抗原結合,在血漿補體蛋白作用下,引起紅細胞溶解破壞,故胎兒出生后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癥,溶血現(xiàn)象嚴重,甚至死亡。

    母親與胎兒ABO血型不符的情況很普遍,但所致新生兒溶血癥并不常見,即使發(fā)生亦較輕,其原因為:①母親體內天然存在的血型抗體為IgM,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②ABO血型抗原除存在于紅細胞外,其它組織的細胞表面及體液中亦有,所以進入胎兒體內的血型抗體首先與體液中的血型抗原結合,從而減少了對紅細胞的影響。所以反應輕微,癥狀不明顯。

    新生兒溶血癥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因Rh血型不符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癥,可于產(chǎn)后72小時內給母親注射抗D抗體,以免Rh+紅細胞使母體致敏,對再次妊娠胎兒免于發(fā)生新生溶血癥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孟顯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