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于口,藏精于脾?!埂鹅`樞.脈度篇》又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拐f明脾臟的精氣通于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響口味,如脾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常感到嘴里發(fā)甜....,這些對于辨證有一定的幫助。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zé)岵「怀觥D承┎“赣型趺嫌凑Z。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于口,藏精于脾?!埂鹅`樞.脈度篇》又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拐f明脾臟的精氣通于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響口味,如脾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常感到嘴里發(fā)甜....,這些對于辨證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