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三消脈案

    作者: 林佩琴

    何 六旬外,脈數(shù),消谷善饑,動則氣喘。是脂液內涸,火亢爍金之候。經(jīng)所謂壯火食氣。固本丸加生白芍、炒知母,效。

    族女 頻食易饑,手足 動,此消中癥。經(jīng)云∶癉成為消中。以初病胃熱,消谷而瘦,煎熬日久,胃脂內消,水液不為宣布,下注直降,勢必延為燥涸。局方甘露飲宜之。

    朱 渴飲消水,日夜無度,自夏歷冬,閱所服方,寒熱互進,毫不一效。今飲一泄一,渴則饑嘈,明系腎陰竭于下,虛陽灼于上,脈轉沉遲。沉為臟陰受病,遲則熱極反有寒象也。思壯火銷鑠腎陰,腎液既涸,必飲水自救。癥成下消,急滋化源,遲則難挽,仿易簡地黃飲子加減,生地、熟地、人參、麥冬、石斛、花粉、阿膠、甘草,服之效。又令服六味丸加豬脊髓、龜膠、女貞子、杞子、五味、去澤瀉、茯苓,得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