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涼解〕蔥豉湯蔥白 豆豉 解表熱。又梔豉湯吐虛煩。
梔子 豆豉
〔徹熱〕黃芩湯黃芩 芍藥 甘草 大棗
〔瀉火〕涼膈散見前中風。
〔熱利〕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 黃連 黃芩 甘草
〔咽痛〕甘桔湯甘草 桔梗
〔除煩〕黃連阿膠湯黃連 黃芩 芍藥 阿膠 雞蛋黃
〔生液〕玉女煎生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
〔清心〕牛黃清心丸黃連 黃芩 山梔 郁金 辰砂 西牛黃 此萬氏牛黃清心丸,與醫(yī)宗方別出。
〔宣竅〕至寶丹見前中風。
〔痰熱〕溫膽湯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名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名溫膽湯。
〔攻里〕承氣湯大黃 枳實 芒硝 濃樸 名大承氣湯,去芒硝,名小承氣湯。
〔消痞〕瀉心湯湯名有五,若半夏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干姜 大棗 名半夏瀉心湯,去熱開痞。
〔散結〕小陷胸湯黃連 半夏 栝蔞
〔風溫〕葳蕤湯葛根 白芷 麻黃 羌活 杏仁 甘草 葳蕤 川芎 石膏 木香
〔濕溫〕蒼術白虎湯見前中風。
〔冬溫〕陽旦湯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名麻黃湯,加黃芩,名陽旦湯。
〔發(fā)斑〕升麻葛根湯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加紫草茸。
〔斑毒〕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毒盛加大青。
〔透斑〕犀角大青湯大青 犀角 梔子 香豉
〔胃熱〕人參化斑湯即白虎湯加人參。
〔胃傷〕犀角地黃湯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
〔利府〕導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竹葉
〔滋液〕炙甘草湯見前中風。
〔保胎〕四物湯見前中風。
〔熱陷〕小柴胡湯柴胡 半夏 人參 甘草 黃芩 姜 棗
〔結胸〕海蛤散海蛤 滑石 甘草 芒硝 每服二錢,雞子湯調下。
〔濕溫〕香薷飲見前中風。
〔濕溫〕正氣散見前中風。
〔利濕〕五苓散豬苓 茯苓 白術 澤瀉 桂
〔瀉濕〕天水散即六一散?;鶅桑?甘草(一兩) 燈心湯調下,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
〔溫毒〕消斑青黛飲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青黛 黃連 犀角 元參 山梔 生地 柴胡 苦酒煎。
〔便秘〕大柴胡湯柴胡 半夏 黃芩 芍藥 枳實 大黃 姜 棗
〔毒壅〕消毒犀角飲犀角 牛蒡子(炒研) 荊芥穗 防風 甘草 咽痛,加桔梗、薄荷。
〔斑毒〕大青四物湯大青(錢半) 阿膠 甘草(各一錢) 豆豉(百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