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二

    作者: 張介賓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見論治類八。)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luò)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jīng),留而不去,傳入于腑,廩于腸胃。邪之始入于皮也, 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luò)也,則絡(luò)脈盛色變;其入客于經(jīng)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 破,毛直而敗。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luò)脈,絡(luò)脈滿則注于經(jīng)脈,經(jīng)脈滿則入舍于腑臟也。

    (經(jīng)絡(luò)三十一。)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luò)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jīng)脈,內(nèi)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

    (針刺三十。)

    風(fēng)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絡(luò),孫絡(luò)滿則傳入于絡(luò)脈,絡(luò)脈滿則輸于大經(jīng)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疾病十九。)

    天地溫和,則經(jīng)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jīng)水凝泣;天暑地?zé)?,則經(jīng)水沸溢;卒風(fēng)暴起,則經(jīng)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jīng)水之得風(fēng)也,經(jīng)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

    (針刺十四。)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邪客于手少陽之絡(luò),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邪客于足厥陰之絡(luò),令人卒疝暴痛。邪客于足太陽之絡(luò),令人頭項肩痛。邪客于手陽明之絡(luò),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邪客于掌臂之間,不可得屈。邪客于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nèi) 始。邪客于手陽明之絡(luò),令人耳聾,時不聞音。邪客于足陽明之絡(luò),令人鼽衄上齒寒。邪客于足少陽之絡(luò),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于足少陰之絡(luò),令人嗌痛不可內(nèi)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邪客于足太陰之絡(luò),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邪客于足太陽之絡(luò),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邪客于足少陽之絡(luò),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邪客于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luò),此五絡(luò)皆會于耳中,上絡(luò)左角,五絡(luò)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針刺三十。)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nèi),行善掣節(jié),時腳腫。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

    (針刺二十五。)

    六腑之病∶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luò)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月重感于寒即泄,當(dāng)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dāng)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然,數(shù)唾。

    (針刺二十四。)

    喜樂不節(jié),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fēng)雨襲虛,則病起于上。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dāng)風(fēng),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

    (疾病二。)

    五臟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dāng)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

    風(fēng)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yīng)形;風(fēng)傷筋脈,筋脈乃應(yīng)。

    (針刺三十一。)

    風(fēng)傷肝,燥勝風(fēng);熱傷氣,寒勝熱;濕傷肉,風(fēng)勝濕;熱傷皮毛,寒勝熱;寒傷血,燥勝寒。

    (藏象六。)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

    (疾病二十五。)

    憂愁思慮即傷心。飲食勞倦即傷脾。又遇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醉飽行房,汗出于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又遇疾走恐懼,汗出于肝。

    (運氣四十四。又疾病三略同。)

    情傷五臟者,病死有時。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藏象九。)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咳而泣出矣。

    (疾病五十八。)

    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脈色類三十一。)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luò)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jié)于臍。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 ,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

    (針刺四十七。)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針刺二十六。)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nèi);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脈色三十二。)

    數(shù)則煩心,澀則心痛。

    (脈色二十一。)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wèi)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fēng)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針刺三十二。)

    衛(wèi)氣之留于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

    (針刺二十六。)

    審察衛(wèi)氣,為百病母。

    (針刺二十九。)

    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沖脈為病,逆氣里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

    (經(jīng)絡(luò)二十七。)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

    (經(jīng)絡(luò)三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

    (經(jīng)絡(luò)二十二。)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則腸胃惡,邪氣留止,大聚乃起。

    (疾病七十六。)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疾病二十一。)

    經(jīng)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萎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疾病類六十九。)

    氣上走賁上。

    (針刺三十。)

    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臟所藏。五臟所主。

    (疾病二十五。)

    肺布葉舉。

    (疾病二十六。)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論治十四。)

    男子發(fā)左,女子發(fā)右。

    (脈色二十四。)

    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

    (脈色十。)

    診尺論疾。

    (脈色十八。)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氣味三。)

    諸經(jīng)根結(jié)病刺。

    (經(jīng)絡(luò)三十。)

    本臟二十五變之病。

    (藏象二十八。)

    五臟異藏,虛實異病。

    (藏象十。)

    臟脈六變,病刺不同。

    (脈色十九。)

    十五別絡(luò)虛實病刺。

    (經(jīng)絡(luò)五。)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