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樞懸解》 熱病八十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肺主皮,開竅于鼻,膚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若苛恙見于軫鼻之間,軫、枕同,即頭后枕骨。則索皮于肺。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唇口嗌干,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身體燥澀,傾倚無力,熱而煩悗,唇口嗌干,此脈病也,故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若膚脹口干,身寒汗出.則索脈于心。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腎水泛濫而刑心火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嚙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若骨病不食,嚙齒耳青,則索骨于腎。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腎水也。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溢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若目眥青,則索肉于脾。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四肢厥逆。若筋躄目浸,眼淚浸淫,則索筋于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橫塞而刑肝木也。

    熱病數(shù)驚,瘛疭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fā)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瘛,筋急,疭,筋緩。余義同上文。瘛,音熾,疭,音縱。

    熱病頭痛顳颥,目掣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余不足。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絡(luò),得氣也。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里。

    顳颥,即鬢骨,位當(dāng)足少陽之腦空。目掣脈痛,目系急縮,抽掣作痛也。厥熱病者,邪熱上逆之病也。于其腧者,體重取脾腧之太白,腸熱取腸腧之三間也。及下諸指間,謂足經(jīng)諸指之穴也。索氣于胃絡(luò),得氣者,陽明之絡(luò)曰豐隆,別走太陰,故索之于此,而得脾氣也。足少陰、太陰之脈,自足走胸,挾臍上行,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足少陰之涌泉,與足太陰之陰陵泉。足少陰、太陰之脈,皆上絡(luò)咽喉,故針嗌里,嗌里者,任脈之廉泉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shí)其陰以補(bǔ)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

    氣口靜,人迎躁者,陰虛而陽盛也,故瀉其熱而出其汗,實(shí)其陰以補(bǔ)其虛。身熱甚,陰陽皆靜者,所謂病熱而身脈靜也?!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論》語。勿刺者,以其有死征也。其可刺者,而不得汗出,則瀉其熱以出其汗。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bǔ)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nèi)踝上橫脈以止之。

    七日、八日,經(jīng)盡表解之期,脈口動喘而短者,陰氣非衰,熱欲泄而未能,是其汗且自出,但須待時耳,故急刺之,以瀉其熱而出其汗。手大指間,手太陰之少商也。魚際、太淵,手太陰穴。大都、太白,足太陰穴。瀉之則熱去,瀉其陽也。補(bǔ)之則汗出,補(bǔ)其陰也。內(nèi)踝上橫脈,足太陰之三陰交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fù)熱,喘甚者死,勿膚刺。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shù),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勿膚、腠刺者,亦以其有死征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陰脈之極,陰氣絕也。陽脈之極,陽氣亢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中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陽亢陰枯,則死。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fā)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jié)M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jié)M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疭、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齘,音介。

    腰折,瘛疭、齒噤齘,痙之證也。牙閉曰噤。切齒曰齘。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nèi)側(cè)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fā)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fā)三寸傍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發(fā)際二,廉泉一,風(fēng)池二,天柱二。

    兩手外內(nèi)側(cè)各三,外側(cè),太陽之少澤,少陽之關(guān)沖,陽明之商陽,內(nèi)側(cè),太陰之少商,厥陰之中沖,少陰之少沖,左右共十二穴。五指間各一,太陽之后溪,少陽之中渚,陽明之三間,少陰之少府,手太陰、厥陰本節(jié)后無穴,四經(jīng)左右共計八穴。足亦如是,太陽之束骨,少陽之臨泣,陽明之陷谷,太陰之太白,足厥陰本節(jié)后無穴,少陰入足心,不行于指,四經(jīng)左右共計八穴。頭入發(fā)一寸傍三,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天也,左右共六穴。更入發(fā)三寸傍五,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左右共十穴。耳前后口下各一,耳前,足少陽之聽會,耳后,足少陽之完骨,口下,任脈之承漿,項中一,督脈之痖門,左右前后共六穴。巔上一,督脈之百會也。囟會一,督脈穴。發(fā)際二,前發(fā)際,督脈之神庭,后發(fā)際,督脈之風(fēng)府,前后共二穴。廉泉一,任脈穴。風(fēng)池二,足少陽穴。天柱二,足太陽穴。共計五十九穴。此與《素問·水熱穴論》熱病五十九腧穴多不同,另是一法。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wù)撸热∽汴柮鞫钩?,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病先起于陽,后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浮而取之。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strong>

    首六句與《素問·刺熱》同。此段舊誤在寒熱病。先起于陽五句,在本篇中。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shí)、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