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證實驗錄》 黃芩湯證

    趙某,女,61歲,醋廠工人家屬。今年夏秋之季,飲食不潔,罹患泄瀉之疾,幾經(jīng)治療不愈,已逾三月。一日I臨廁五六次,腹痛不爽,膿血雜下,赤多白少,以致陰血大虧。脾胃損傷,生化障礙,茶飯不思,精神疲憊,日益不支。舌紅少津,口干口苦。診其脈,弦細略數(shù)。觸其腹,腹壁柔軟,無壓痛。

    觀其脈癥,此乃濕熱久稽,損傷脈絡(luò),陰血虧虛之證也。其治療,單純清熱燥濕,或滋陰,或止血,均非妥當(dāng)。

    因苦寒之品敗胃傷陰,純予止血亦屬舍本求末,單一滋陰救液徒有戀邪之弊。證情若此,何以為治?將三法共冶于一爐。方取黃芩湯清熱燥濕,三七參化腐生肌,逐瘀止血,生山藥滋陰健脾,意在諸藥合用,則邪可去,正可復(fù)。擬:

    黃芩10g 白芍20g 甘草10g 三七3g 生山藥,15g 紅棗6枚三劑

    二診:下痢日減為二三次,血大減,腹痛亦輕,仍口苦。納谷不馨。舌紅無苔,脈象弦細。藥已中的,緊守原法。

    上方加焦三仙各10g ,三劑。

    三診:大便日一二行,無膿血,腹痛止,知饑思食,此濕熱已清,陰液得復(fù)之象也,上方再服三劑。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