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郭某,女,57歲,退休教師,2005年3月22日初診。泄瀉五年余,一日三四行,無膿血,便前腹痛里急,不后重,稍冷即瀉,服附子理中丸不效,用氟哌酸等消炎藥可得暫止。望其面色萎黃,瀉雖五年,形不瘦削,舌邊尖紅赤,苔白膩。詢知胃納可,足常冷,口苦,口干,思飲。診其腹,腹?jié)M不痛,右脅下拒壓。切其脈,沉弦滑。超聲波提示膽囊炎。
脈癥相參,此肝脾不和,中有積滯也。治當調(diào)肝導滯:寒熱并行。擬大柴胡湯:
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2g 枳實10g 白芍15g 大黃10g 生姜10g 三劑
二診:藥后泄瀉數(shù)行,停藥后大便日二行,呈溏便。
舌尖紅,膩苔退。仍口苦,口干思飲,足冷,脈象沉弦。
積滯已去,當調(diào)肝健脾,滋陰益陽,兼理寒熱。擬理中湯加味,合服烏梅丸:
黨參10g 白術15g 干姜10g 炙甘草6g 黃連6g 三劑
烏梅丸6粒(10g /粒),早晚各1粒。
三診:大便日一行,已成形,不腹痛,不里急,無一不適,詢問需否用藥。望其舌邊尖仍紅,苔薄白,切其脈,沉弦不足,囑守方續(xù)服三劑。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郭某,女,57歲,退休教師,2005年3月22日初診。泄瀉五年余,一日三四行,無膿血,便前腹痛里急,不后重,稍冷即瀉,服附子理中丸不效,用氟哌酸等消炎藥可得暫止。望其面色萎黃,瀉雖五年,形不瘦削,舌邊尖紅赤,苔白膩。詢知胃納可,足常冷,口苦,口干,思飲。診其腹,腹?jié)M不痛,右脅下拒壓。切其脈,沉弦滑。超聲波提示膽囊炎。
脈癥相參,此肝脾不和,中有積滯也。治當調(diào)肝導滯:寒熱并行。擬大柴胡湯:
柴胡12g 黃芩10g 半夏12g 枳實10g 白芍15g 大黃10g 生姜10g 三劑
二診:藥后泄瀉數(shù)行,停藥后大便日二行,呈溏便。
舌尖紅,膩苔退。仍口苦,口干思飲,足冷,脈象沉弦。
積滯已去,當調(diào)肝健脾,滋陰益陽,兼理寒熱。擬理中湯加味,合服烏梅丸:
黨參10g 白術15g 干姜10g 炙甘草6g 黃連6g 三劑
烏梅丸6粒(10g /粒),早晚各1粒。
三診:大便日一行,已成形,不腹痛,不里急,無一不適,詢問需否用藥。望其舌邊尖仍紅,苔薄白,切其脈,沉弦不足,囑守方續(xù)服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