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集驗方》 治消渴方

    作者: 洪氏

    治腎消渴,小便數(shù),宣補丸方。

    黃 (三兩) 栝蔞(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神(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 知母(三兩) 干地黃(六兩) 石膏(六兩研) 菟絲(三兩) 肉蓯蓉(四兩)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外臺》卷十一)

    治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shù),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遠志(二兩去心) 人參(二兩) 澤瀉(二兩) 干地黃(二兩) 桂心(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龍骨(二兩)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升去心)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兩) 芎 (二兩) 黃芩(一兩) 生姜(六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內(nèi)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

    黃連(一斤去毛) 生地黃(十斤)

    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fù)內(nèi)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外臺》卷十一)

    治渴日飲一斛者方。

    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細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濃為度,熱飲之,勿與鹽

    治消渴引飲方。

    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本草綱目》卷十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