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集驗(yàn)方》 治膈噎諸方

    作者: 洪氏

    凡憂膈、氣隔、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食飲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發(fā)。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脊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jiān),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則瘥。飲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氣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

    麥門冬(志心) 蜀椒(汗各三兩) 遠(yuǎn)志(三兩去心) 甘草(五兩炙) 附子(一兩炮) 干姜(

    上藥搗篩,蜜和,微使淖,置有蓋器中,先食服大如彈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當(dāng)熱,藥力稍盡,復(fù)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藥七日愈,二十日平復(fù)。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盡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耳,其余不異,神良。

    椒當(dāng)以銅器熬于火上,使極熱,下置地,內(nèi)椒器中熟攪之,須臾汗出,便搗協(xié)議處,椒力有熱,亦去其毒,非令有熱也。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外臺》卷八)

    治噎塞不通方。

    營實(shí)根(十二分)

    上一味,搗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

    治諸噎方。

    炭末細(xì)羅,蜜丸如彈子大,含少細(xì)細(xì)咽津即下。(《外臺》卷八)

    治噎方

    取頭垢如棗大,以粥若漿水和服之。(《外臺》卷八)

    治氣噎煎方。

    蜜 酥 姜汁(各一升)

    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棗二枚,內(nèi)酒中飲之,直炒服之亦好。(《外臺

    通氣噎湯方。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生姜(八兩) 羚羊角(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餳。(《外臺》卷

    治氣噎不下食,兼嘔吐方。

    半夏(四兩洗) 生姜(三兩切)

    上二味,以東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餳。(《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方。

    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則下。(《外臺》卷八)

    半夏湯,主飲食輒噎方。

    干姜 石膏(各四兩) 桔梗 人參 桂心(各二兩) 半夏(一升) 吳茱萸(二升)小麥(一

    上十味, 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治醋噎方。

    羌活五兩,搗,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溫服五合,瘥。(《外臺》卷八)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