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太無論小便不利三端∶一者大便瀉而小便澀,為津液偏滲,治宜分利而已。二者熱搏下焦,濕熱不行,必通泄則愈。三者脾胃氣澀,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可順氣令施化而出。然津液偏滲,有脾肺之分;濕熱不行,亦有腎與膀胱之別。更當參合脈癥而分辨之。東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分在氣在血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為肺熱不能生水,是絕小便之源也。宜淡味滲泄之藥,以清肺泄火,滋水之化源。如不渴者,熱在下焦血分,為陰受熱邪,閉塞其流,宜氣味俱陰之藥,以除其熱,泄其閉塞也。此以上下二焦分氣血言。然在下焦,亦有氣壅血污之分;即在上焦,亦有氣虛氣窒之異,不可不察也。
《元珠》論遺溺閉癃,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經(jīng)云∶肝足厥陰之脈,環(huán)陰器,所生病遺溺閉癃。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出貫 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然刺灸之法,但取厥陰、督脈、三焦俞穴,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藏溺耳。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按∶經(jīng)云腎開竅于二陰;又云腎合膀胱,余常見老醫(yī)以白通、六味、腎氣等藥,辨陰陽虛實而治之,其效捷于桴鼓,而此論獨不主腎,故當總統(tǒng)諸家,而參考之,則無遺義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正治,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他故,但膀胱有熱者,則宜黃柏、知母之屬瀉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者,則宜車前、茯苓之屬清肺氣,此隔二之治也。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以致肺不能生水者,則當蒼術(shù)、白術(shù)之屬燥脾利濕,此隔三之治也。但所謂清肺之法,自宜《外臺》百合飲子之類,清潤兼行,庶幾得理,若車前、茯苓滲利之品,以求其水,益資其燥矣。
丹溪又謂∶不論氣虛、血虛、實熱、痰閉,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譬之滴水之器,必使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夫病在下,取之上,《內(nèi)經(jīng)》之旨也。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吐亦法之巧耳。然必痰實氣閉者,乃可用之,未可以之概治氣虛、血虛等癥也。
《元珠》閉癃遺溺不禁之辨,謂閉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也。癃者,罷弱而氣不充,淋淋瀝瀝,點滴而出,或澀而疼,一日數(shù)十次,俗名淋病者是也。閉則是急病,癃則是緩病;遺溺睡夢中溺出,醒而方知是也。不禁者,日夜無遍數(shù),頻頻而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