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翼》 肝郁脅痛

    作者: 尤怡

    肝郁脅痛者,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者是也。

    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煮) 細(xì)辛 桔梗 防風(fēng) 川芎(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悲哀煩惱,肝氣致郁,枳殼能通三焦之氣,故以為君;肝欲散,故細(xì)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其用防、葛者,悲則氣斂,借風(fēng)藥以張之也。

    戴云∶脅痛,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枳殼煮散良。若只是脅痛,別無他癥,其痛在左,為肝經(jīng)受邪,宜川芎、枳殼、甘草;其痛在右,為肝移病于肺,宜片姜黃、枳殼、桂心、甘草。此二方出嚴(yán)氏《濟生續(xù)集》。

    柴胡疏肝散

    柴胡 陳皮(醋炒,各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 香附(各一錢半) 炙草(五分)

    水煎食前服。

    調(diào)肝散治郁怒傷肝,發(fā)為腰痛。

    半夏(制,三分) 辣桂 宣木瓜 當(dāng)歸 川芎 牛膝 北細(xì)辛(各二分) 石菖蒲 酸棗仁(去皮,炒) 甘草(炙,各一分)

    上銼細(xì),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服。(《仁齋直指》)

    《良方》香橘湯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 橘紅 半夏(姜制,各三錢) 炙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yuǎn)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