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腎氣丸主之。方在“消渴”。
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寐,而反倚物而布息者,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回轉,故致此病。此緣土濕水寒,而木氣郁燥,不能疏泄也。濕寒結滯,溺孔凝澀不開,胞滿而不出,則氣鼓而系轉。水溺不行,濁氣莫泄,肺氣逆升,郁而生熱,故煩熱倚息,不得眠臥。病不在胃,是以飲食如故。腎氣丸,苓、澤,瀉水而燥濕,丹、桂,疏木而達郁,地黃清風而潤燥,附子暖腎而消瘀,山萸、薯蕷,斂肝氣而攝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