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吐清水)經(jīng)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蛞酝滤釣楹撸w胃傷生冷硬物則發(fā),殊不知寒涼抑遏腸胃,陽氣怫郁而為熱也。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濕熱郁于肝,出于胃,隨氣上升而吐出也;吞酸乃氣郁日久,不能發(fā)越,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出,咽不下。肌表復(fù)因風(fēng)寒外束,則內(nèi)郁愈甚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豁而略解?;蛴杏眯料阍餆釡瓒鴷河?,因本熱標(biāo)寒,辛以散表故也。如過服溫?zé)嶂?,致津液涸竭,反成噎膈、翻胃之證,久病必宜散郁火,少佐辛溫。脈遲寒、數(shù)熱、浮緊、熱內(nèi)郁、寒外束。
主方
陳皮蒼術(shù)茯苓半夏(泡)梔子(姜炒)黃連(姜炒)香附(童便炒)紅豆蔻(研)神曲(各一錢)吳茱萸(八分)甘草(三分)上加生姜煎服。
寒加丁香、藿香;熱加黃芩(酒炒);吐酸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痰加南星;吞酸用生料蒼、陳、樸、草、曲、芽,加姜,水煎服。治酸必用吳茱萸(泡過)、蒼術(shù)、神曲、紅豆之類。
連芩茱萸丸
治濕熱吐酸。
黃連(一兩,陳土炒)蒼術(shù)(七錢半)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五分)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津液咽下。
神橘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酸水。
神曲(炒)橘皮蒼術(shù)(等分)共為細(xì)末,神曲糊丸,每百丸姜湯下。
加味二陳湯
(方見痰門)痰飲吐酸,頭眩,或食生冷,脾胃不和,加丁香九粒。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jì) 26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吐清水)經(jīng)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蛞酝滤釣楹撸w胃傷生冷硬物則發(fā),殊不知寒涼抑遏腸胃,陽氣怫郁而為熱也。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濕熱郁于肝,出于胃,隨氣上升而吐出也;吞酸乃氣郁日久,不能發(fā)越,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出,咽不下。肌表復(fù)因風(fēng)寒外束,則內(nèi)郁愈甚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豁而略解?;蛴杏眯料阍餆釡瓒鴷河?,因本熱標(biāo)寒,辛以散表故也。如過服溫?zé)嶂?,致津液涸竭,反成噎膈、翻胃之證,久病必宜散郁火,少佐辛溫。脈遲寒、數(shù)熱、浮緊、熱內(nèi)郁、寒外束。
主方
陳皮蒼術(shù)茯苓半夏(泡)梔子(姜炒)黃連(姜炒)香附(童便炒)紅豆蔻(研)神曲(各一錢)吳茱萸(八分)甘草(三分)上加生姜煎服。
寒加丁香、藿香;熱加黃芩(酒炒);吐酸加山楂、扁豆、木香、砂仁;痰加南星;吞酸用生料蒼、陳、樸、草、曲、芽,加姜,水煎服。治酸必用吳茱萸(泡過)、蒼術(shù)、神曲、紅豆之類。
連芩茱萸丸
治濕熱吐酸。
黃連(一兩,陳土炒)蒼術(shù)(七錢半)黃芩(土炒)陳皮吳茱萸(各五分)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津液咽下。
神橘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酸水。
神曲(炒)橘皮蒼術(shù)(等分)共為細(xì)末,神曲糊丸,每百丸姜湯下。
加味二陳湯
(方見痰門)痰飲吐酸,頭眩,或食生冷,脾胃不和,加丁香九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