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腎氣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溲一。
地黃(八兩) 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牛膝(三兩) 車前(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文蛤散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 研為末,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葉黃 湯治消渴癥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錢) 黃 (二錢) 麥冬(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一錢)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石膏(三錢) 半夏(一錢) 竹葉(一錢) 凈水煎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干,面赤,煩躁。
生地 熟地 人參 黃 天冬 麥冬 枳殼 石斛 澤瀉甘草 枇杷葉(各等分) 每服五錢,食遠(yuǎn)服。
白術(shù)散治虛熱而渴。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一兩) 五味(三錢)柴胡(三錢) 葛根(二兩) 藿香(一兩) 木香(一兩)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黃 湯治心移熱于肺,為肺消,飲少溲多。
黃 (三兩) 五味(二兩) 人參(二兩) 麥冬(二兩) 桑皮(二兩) 熟地(一兩五錢) 枸杞(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心熱移于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麥門冬飲子
人參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麥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豬肚丸治強(qiáng)中消渴。
黃連(四兩) 粟米(四兩) 花粉(四兩) 茯神(四兩) 知母(二兩)麥冬(二兩) 地黃(四兩) 葛根(二兩) 研細(xì)末,將大豬肚一個洗凈,入末藥于內(nèi),以麻線縫好,煮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加煉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門冬丸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冬(一兩五錢) 土瓜根(一兩五錢) 栝蔞根(一兩五錢) 熟地(一兩五錢) 知母(一兩五錢) 蓯蓉(一兩五錢) 五味(一兩) 鹿茸(一架) 澤瀉(一兩五錢) 雞內(nèi)金(三具) 牡蠣(二兩) 苦參(一兩)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豬腎薺 湯治消中,小便數(shù)。
豬腎(二枚) 薺 (三兩)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兩)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磁石(二兩) 天花粉(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下藥,煮至五升,分溫服。
腎瀝散治腎消發(fā)渴,小便數(shù),腰疼痛。
人參(一兩) 遠(yuǎn)志(一兩) 綿黃 (一兩) 雞內(nèi)金(五錢) 桑螵蛸(一兩)澤瀉(一兩) 肉桂心(五錢)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龍骨(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麥門冬(一兩) 川芎(一兩) 五味子(五錢) 炙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磁石(五錢) 研末,用羊腎一對先煎,次入藥五錢,姜五分,煎服。
《針灸甲乙經(jīng)》(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jīng)絡(luò)、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匱腎氣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溲一。
地黃(八兩) 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牛膝(三兩) 車前(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文蛤散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 研為末,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葉黃 湯治消渴癥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錢) 黃 (二錢) 麥冬(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一錢)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石膏(三錢) 半夏(一錢) 竹葉(一錢) 凈水煎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干,面赤,煩躁。
生地 熟地 人參 黃 天冬 麥冬 枳殼 石斛 澤瀉甘草 枇杷葉(各等分) 每服五錢,食遠(yuǎn)服。
白術(shù)散治虛熱而渴。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甘草(一兩) 五味(三錢)柴胡(三錢) 葛根(二兩) 藿香(一兩) 木香(一兩)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黃 湯治心移熱于肺,為肺消,飲少溲多。
黃 (三兩) 五味(二兩) 人參(二兩) 麥冬(二兩) 桑皮(二兩) 熟地(一兩五錢) 枸杞(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心熱移于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麥門冬飲子
人參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麥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豬肚丸治強(qiáng)中消渴。
黃連(四兩) 粟米(四兩) 花粉(四兩) 茯神(四兩) 知母(二兩)麥冬(二兩) 地黃(四兩) 葛根(二兩) 研細(xì)末,將大豬肚一個洗凈,入末藥于內(nèi),以麻線縫好,煮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加煉蜜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門冬丸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冬(一兩五錢) 土瓜根(一兩五錢) 栝蔞根(一兩五錢) 熟地(一兩五錢) 知母(一兩五錢) 蓯蓉(一兩五錢) 五味(一兩) 鹿茸(一架) 澤瀉(一兩五錢) 雞內(nèi)金(三具) 牡蠣(二兩) 苦參(一兩)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豬腎薺 湯治消中,小便數(shù)。
豬腎(二枚) 薺 (三兩)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兩)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 知母(二兩) 葛根(二兩) 黃芩(二兩) 磁石(二兩) 天花粉(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下藥,煮至五升,分溫服。
腎瀝散治腎消發(fā)渴,小便數(shù),腰疼痛。
人參(一兩) 遠(yuǎn)志(一兩) 綿黃 (一兩) 雞內(nèi)金(五錢) 桑螵蛸(一兩)澤瀉(一兩) 肉桂心(五錢) 熟地黃(一兩) 白茯苓(一兩) 龍骨(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麥門冬(一兩) 川芎(一兩) 五味子(五錢) 炙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磁石(五錢) 研末,用羊腎一對先煎,次入藥五錢,姜五分,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