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包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前醫(yī)療經(jīng)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jié)。
經(jīng)義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貫鬲絡(luò)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詳前脾胃門)《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發(fā)驚駭。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舉痛論》曰∶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六元正紀(jì)大論》曰∶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zhàn)栗,譫妄。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jì),其發(fā)驚駭。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復(fù),大熱將至,驚螈咳衄,心熱煩躁。陽明之復(fù),清氣大舉,甚則入肝,驚駭筋攣。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
《大奇論》曰∶肝脈 暴,有所驚駭。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脈至如數(shù),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舉痛論》曰∶恐則氣下??謩t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謶侄唤鈩t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壽夭剛?cè)崞吩弧脩n恐忿怒傷氣。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調(diào)經(jīng)論》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論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然古無是名,其在《內(nèi)經(jīng)》,則曰∶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在越人、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辯,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類。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于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于胸臆,在下則振動于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jié)欲節(jié)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yǎng)氣養(yǎng)精,滋培根本。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外,傷寒門論下條附有動氣辯,宜能證之。
論驚恐
驚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如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及傷寒陽明證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此則或因歲火之盛,或因歲木之衰,或因風(fēng)熱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當(dāng)察客邪以兼治其標(biāo)。若因驚而病者,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此必于聞見奪氣而得之,是宜安養(yǎng)心神,滋培肝膽,當(dāng)以專扶元氣為主治。此固二者之辯,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故雖有客邪,亦當(dāng)知先本后標(biāo)之義。又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于驚。何也?蓋驚出于暫,而暫者即可復(fù);恐積于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斷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資藥力,不易及也。
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論治(共三條)
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tǒng)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腎之氣,名雖有異,而治有不可離者,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資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氣而后精,或宜先精而后氣,或兼熱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當(dāng)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圓不宜鑿也。
心脾血氣本虛,而或為怔忡,或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為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若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若思郁過度,耗傷心血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飲或益營湯。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術(shù)湯。
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yǎng)心湯或?qū)幹就?,或十四友丸。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寧志膏或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朱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郁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朱砂消痰飲。風(fēng)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lián)p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營煎,或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則庶可保全也。
怔忡論列方
七福飲(新補七) 大營煎(新補十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寧志丸(補百十四) 遠志丸(補百十三) 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 寧志膏(補百十五) 養(yǎng)心湯(補七九)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益營湯(補九一)溫膽湯(和一五一) 朱砂消痰飲(和百) 理陰煎(新熱三) 二陰煎(新補十) 加味四七湯(和九八) 逍遙飲(新因一) 姜術(shù)湯(熱八八) 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 十四友丸(補百十八)茯苓飲子(和九四)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 人參丸(補百五 固精安神) 人參養(yǎng)營湯(補二一) 開心散(補八二)定志丸(補百十六 通心氣) 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 補心氣) 心腎丸(補百十二 心腎俱虛) 歸神丹(和三五九 風(fēng)痰虛驚) 加味四君子湯(補二 補脾肺) 酸棗仁湯(補八四清心養(yǎng)心) 遠志飲子(補八九 溫補心氣) 平補鎮(zhèn)心丹(補百十 鎮(zhèn)心養(yǎng)心)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除驚悸) 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 心虛遺精) 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 虛火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