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生西域。粗細(xì)有筋,或如筆管,有節(jié)文理。其黃色多涎,梵云呼為阿輸干陀。味甘,微溫,有小毒。主風(fēng),補(bǔ)暖腰腳,清安五藏,強(qiáng)筋骨,消食。久服輕身,益顏色。自武城來,蜀中諸州皆有。葉似茅,故名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復(fù)補(bǔ),無大毒,有小熱,有小毒。主丈夫七傷,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陽不倦。用時(shí)竹刀切,糯米泔浸。(《大觀》卷十一頁28,《政和》頁273,《綱目》頁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