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查古籍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標(biāo)本采集』
采血5ml,不抗凝,勿溶血。
『正常值范圍』
成人:13.5—34.0umol/L或76—190ug/dl;新生兒:27—39umol/L或150—220ug/dl,換算成SI單位因素:0.179。
『臨床意義』
1、增高:紅細(xì)胞破壞過多,紅細(xì)胞再生或成熟障礙,鐵吸收率增加,鐵利用率降低,組織貯存鐵釋放增加。
2、降低:鐵攝入不足或呼吸障礙,丟失過多,機(jī)體需要量增加,組織貯鐵釋放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