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名醫(yī)匯粹》 疝證

    作者: 羅美

    張三錫曰∶疝屬肝經(jīng)濕熱,為外寒所郁,氣不得通,則痛甚,是固然也。乃或腎氣憊甚,酒色無節(jié),滲利不及,濁氣流入下部厥陰之分,或勞碌,或遇寒則發(fā),發(fā)作有時。或有形,結(jié)于小腹,不能頓消。乃濕熱為標、腎虛為主。丹溪法用參術(shù),佐心疏導是也。張子和以寒、水、筋、血、氣、孤、 名七疝,其治一以攻下為主,恐非確。

    大抵七疝為病,若非勞役過度,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于小腸、膀胱之分;或濕乘虛而流入于足厥陰之經(jīng)。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也,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也?;鹩粲谥?,而寒束于外,宜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qū)逐本經(jīng)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而寒因熱用,則邪易伏。稍安即加培養(yǎng),更慎酒色、濃味為佳。

    其癥有有聲者,有無聲者,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有小腹痛連睪丸者,有痛在下部一邊者。

    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者腫多, 疝是也。其有挾虛而發(fā)者,肺沉緊大豁無力,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補而兼疏導。

    寒疝,其狀囊冷結(jié)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坐臥濕地,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

    水疝,其狀腎莖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飲水醉酒使內(nèi),過勞汗出,寒濕乘虛襲入下部而然。

    筋疝,其狀陰囊腫脹,或潰或痛,而里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隨溺而下,得之房勞及邪術(shù)。

    血疝,其狀如王瓜,在小腹傍核骨兩端,俗云便癰。得之醉飽勞碌入房,氣血流入脬囊,結(jié)成癰腫,后復生梅瘡。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qū),下及腎囊?;蛞蛱柨薹夼瑒t氣郁而脹,脹罷則氣散是也。小兒有此,俗名偏氣。

    惟灸筑賓穴可消。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正與狐相類,今人帶鉤鉗是也。

    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

    女子前陰突出,后陰痔核,皆疝類。但不謂之疝,謂之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