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病
《難經(jīng)》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故令面耐寒也。一云∶手只六陽之經(jīng),雖皆上至頭,而足陽明胃之經(jīng),起鼻交額中,入齒中,俠口環(huán)唇,倚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穴,或其胃中風(fēng)熱,或風(fēng)熱乘之,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風(fēng)刺癮疹,或面熱面寒,隨其經(jīng)證而治之。
方
升麻黃連湯治面熱。
升麻(一錢半) 葛根(一錢半) 白芍(七分半) 川芎(四分半) 白芷(二分) 薄荷(三分) 荊芥(三分) 蒼術(shù)(八分半) 黃連(五分,酒洗) 黃芩(六分,酒洗) 犀角(四分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水煎,食后服。
升麻白芷湯治面唇紫黑,乃陽明經(jīng)氣不足也。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半) 芍藥(三分) 防風(fēng)(一錢) 白芷(一錢) 蒼術(shù)(三分)黃(七分) 人參(七分) 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宜早飯后,午時前,取天氣上升于中,使陽易達于面也。
連翹散治面生谷嘴瘡,俗名粉刺。
連翹 川芎 白芷 黃連 苦參 荊芥 貝母 甘草 桑白皮 山梔子
上銼,水煎,食后臨臥服。
清上防風(fēng)湯清上焦火,治頭面瘡癤,風(fēng)熱毒。
防風(fēng)(一錢) 荊芥(五分) 連翹(八分) 梔子(五分) 黃連(五分) 黃芩(七分,酒炒) 薄荷(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芷(八分) 桔梗(八分) 枳殼(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加竹瀝尤效。
姜黃丸治頭面腫大疼痛,并喉痹。
僵蠶(一兩) 大黃(二兩)
上為末,姜汁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井水入蜜少許,研,徐徐食后呷服。
苦參丸治肺風(fēng)皮膚瘙癢,或生癮疥癬,有人病遍身風(fēng)熱,細疹癢痛,不可忍者,連胸脛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
苦參(一斤,為末) 皂角(去皮,并子)
上用水一斗,將皂角浸揉去濃汁,濾去渣,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薄荷酒下,惟酒下亦可。
麥門冬膏(黃賓江) 治面上肺風(fēng)瘡。
麥門冬(去心,一斤) 橘紅(去白,四兩)
上用水煎汁,熬成膏,入蜜二兩,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每服五匙,滾水化開,食后服,夜將后春容散擦之。
春容散(黃賓江)
白附子(六錢) 枯礬(三錢) 硫黃(五錢) 黑鉛(炒枯,三錢) 密陀僧(二兩)輕粉(一錢) 黃丹(飛過,一錢) 麝香(二分)
上為末,先將冷水擦紅處,濕后以末藥擦之,不可擦破,忌酒色、惱怒。
玉容散治面生 ,或生小瘡,或生痙痱、粉刺之類,并皮膚瘙癢,能去垢膩。
皂角(三斤,去皮) 升麻(八兩) 楮實子(五兩) 甘松(五錢) 三奈(三錢)砂仁(連皮,五錢) 天花粉(一兩) 白芷(一兩) 白芨(一兩) 糯米(一升,另研) 白丁香(五錢,須臘月收者) 綠豆(一兩,另研)
上為末,和勻,量用洗面,不惟馨香,亦且去垢。一方加藿香五錢,樟腦一錢,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清晨洗面最奇。
如玉散(宗橘泉)〔批〕(按此方治外之劑) 治面上一切酒刺、風(fēng)刺、黑靨斑子。
白芷 藿香 牙皂(去皮、子,各一錢) 甘松 三奈 水澤 白丁香(另研,各一錢) 天花粉 白茯苓(各一錢半) 杏仁(去皮,另研) 細辛 蜜陀僧(各一錢) 樟腦(五分,另研) 白芨(少許)
上為末,臨臥用津唾調(diào),或乳汁調(diào),敷面上,明早溫水洗去,其面如玉。
治抓破面皮。
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輕粉搽患處,更無痕跡。